建立沿革:
東福殿主祀城隍尊神(老一輩又稱境主公),據歷代地方耆老口述相傳,東港一商人在今高雄縣鳳山市經商,在機緣之下拾獲一只小香火袋,攜回家中朝夕膜拜,因所求皆應而得知者紛紛前來祝禱,後神靈降乩指示,乃城隍尊神也,遂塑造金身朝拜,及至清同治年間,轉至於豐漁里許於祥先生府中,再另雕塑較大城隍爺金尊供奉,享以萬年馨香。
日據時期,日人統治實施「皇民化」,嚴禁民眾與寺廟進行所謂神祇降駕問事之情形,東福殿城隍爺與先賢只好化暗濟世行醫救人,又當時之百姓生活困頓,經濟拮据無法興建廟室,直至民國卅五年,時多位地方士紳提議建廟,經城隍爺降乩同意,指示建廟基地之位置(即今之廟址乃青斗燈穴),於是地方諸賢集資興建。
東福殿興建中因財源短絀缺乏木料,以致進度無期,時漁民謝拱駛其漁船安慶號於小琉球海域作業,休息時夢見自稱城隍爺駕前先峰官「戴將軍」之神靈,指示離作業點約一公里外,有一支長三丈餘之福杉木材將其拖進東港港內;時東隆宮正缺宮前須汰換之「旗杆」木材,而煞費心思,於是雙方人士協調下,此福杉木材獻于東隆宮,而東隆宮管理者林庚申亦獻送木料,供城隍廟建廟使用;城隍廟完成簡單廟室,蒙玉賜名曰「東福殿」。
時聘洪清榮先賢為堂主(編制前),東福殿從此香火更加鼎盛,下頭角(即東港七角頭之一)人丁興旺、漁業盈豐,由於城隍爺之威靈,有求必應,角頭居民及全鎮鄉親恭稱為「境主公」,又稱東福殿為「境主公廟」。建廟以來,歷經風雨之侵襲,殿宇庭構斑剝凋腐,故於民國五十六年迎王祭典完畢後,由地方信士黃萬福等士紳發起重建,信眾極表贊同,承蒙各地善信踴躍捐輸及東港區漁會鼎立相助,約三年時間,於民國五十九年迎王祭典前完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儀式。
時因盧王千歲奉玉旨,前來幫境主公主持廟中一切事務,因為欲符合盧王千歲之神格(據老一輩傳述,因城隍尊神屬地府神,故採用殿稱,如森羅殿、閻王殿,而盧王千歲屬代天巡狩天河宮,故以宮稱),故將東福殿暫改為東福宮。民國八十四年,境主尊神奉旨在外境行醫救世期滿,再回東津視事,奉尊神諭令重新改回東福殿。
祭祀活動:
1.城隍尊神與盧王千歲聖誕,每年五月十二日,演戲兩天時間,公廟與部分角頭及交陪廟宇會前來祝壽祭拜。
2.祭改,每年五月十二日,由人員裝扮謝、范二將,信眾手持草人替身,先由謝范二將祭改,後再過七星橋,丟下草人以示祭改完成,至十二日晚上約八點多,再由謝、范二將與廟方人員押送,至鎮海公園海邊焚化。
3.中元普渡,每年農曆七月底,廟方公普、居民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