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聖德宮,位於屏東縣東港鎮豐漁里境內,屬東港七大角頭中之下頭角區域,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年、歲次乙未年)東港各廟宇與地方民眾正式籌備臺灣光復後,第二次舉行的乙未正科平安祭典,昔時黃福先生為下頭角某廟宇中之鸞友,每夜常至廟中扶手轎訓乩,後被溫府四千歲採用為武乩。平安祭典後溫府四千歲曾向該廟宇主事者指示彫塑其金身,但被主事者拒絕,後謝清吉先生得知此事,於是向黃福先生提議至謝家興基救世,時有蔡水泉先生、吳秀英女士共四人,至謝宅設壇,初用紅紙(高一尺二寸、寬一尺)上書東隆宮溫府四千歲,自始降駕行醫。過不久,溫府四千歲才正式報出神源,本姓姚,承蒙溫府千歲邀請至東隆宮一同行醫救世,今後正式用姚府四千歲之尊號,並請旨賜堂號為「隆吉明修堂」,時已民國四十四年歲末。
在謝宅設壇時,神威顯赫、靈驗四方,信眾與日俱增;在此時姚府四千歲曾試探問謝清吉先生之心,「如果有人要以二千元購買吾之金身,謝生可否願意讓售」,不料謝清吉先生竟然回答「願意」,姚二主公當時為之震怒,一拳將謝清吉先生家中大桌擊裂,一對錫製燈檯震落,因此謝清吉先生誤會黃福先生故意破壞其傢俱,黃福先生要向其解釋,但謝清吉先生卻避不見面,因此黃福先生從此不再去謝家,而「隆吉明修堂」之堂號也因此取消。後來蔡水泉先生邀眾鸞友協議,至其家中恢復行醫救世之神務,原先姚府四千歲已心灰意冷不願再下鸞,後經眾生再三懇求,才答應再次救世行醫,時已民國四十六年。
民國四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西元一九五九年、歲次己亥年正月十六日),正式掛匾堂號『玉敕聖德堂』時有黃福、蔡水泉、潘合全、楊 從、潘孟祥、丁鳳麟、陳水泉、周發達、王勝雄、吳秀英、潘孟珍、鄭銀貞、林淑靜等共十三位男女鸞生,大家共同推舉蔡水泉先生為第一任堂主,並同心協力扶助姚府四千歲行醫救世,為堂務不辭勞苦而盡心盡力。在此期間姚府四千歲揮鸞顯化,惠施神法藥術之妙方,救民無數,故口耳相傳境內域外,慕名者紛沓而來,拈香祈禱、解厄求福;時經十三年,因信眾的增加,鸞堂在蔡水泉的家中,已無法容納眾多的信眾,故由曾卯先生與蔡朝木先生提議擇地建廟,眾鸞友齊同贊成並四處尋找廟地,此時姚府四千歲已相中三個地點,一、船頭里前舊火車站、灰窯仔地區。二、現在的德隆宮附近。三、現今該宮所在地。但前兩個地點因故而放棄,只剩第三地點,適逢鄰旁許氏宗族因房屋居住不甚合意,故將土地捐出(許子忠七坪四、許和壽三坪七、洪媽富七坪、許於從五坪五、許佳景一坪八、許李彩鳳二坪五、許哲龍七坪四、許燧鑫二坪二、許江鑫二坪二等),廟地有了著落後,眾鸞友為建廟大事而四處辛苦奔走,建廟期間承本鎮與外境之善信慷慨解囊,熱忱襄助使廟室能順利籌建完成,終於在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吉日(西元一九六八年、農曆戊申年九月吉日),,由姚府四千歲降乩親自打開廟門,並舉行安座大典,堂號改為『玉敕聖德宮』。
時過二十一年,為信眾祈福解厄之工作不曾中斷,因廟室狹隘不敷使用,於是眾人決議再購地增建(今內殿之處與廟後儲藏室),亦蒙各地信眾與地方人士熱烈解囊,終於集腋成裘順利完成,並擇吉於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十五日(西元一九八九年、歲次己巳年八月十六日)吉時,重新舉行開廟門安龕大典,並高掛宮匾「聖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