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組織:
東隆宮大漢樂團成立沿革
東港迎王期間,大多看到動態性質的武陣頭參與遶境,而音樂性質的文陣頭,目前只有東隆宮大漢樂團與東南宮正樂社參與,早年溫府王爺和代天巡狩大千歲及王府內祀(宴)王,都是向外聘請吹班來演奏,但外聘吹班又面臨傳承的問題,而東隆宮大漢樂團在此原因下,因緣際會的成立,未成立之前則更有著一段巧妙經過。
根據綜合郭水泉先生和許萬來先生的口述,當年情形如下:民國七十一年在壬戌正科尚未舉行之前,東隆宮前董事長林雲騰先生(已故)請許萬來到屏東市聘請吹班,許先生初期對吹樂不熟不知道到何處聘請吹班,後經他人告知,可找曾在布袋戲吹奏的林政諒先生,許萬來於是找來林政諒向其說明原因,林政諒同意亦找潘榮老先生來表演王吹,並原本計劃以錄音和筆記方式來記錄樂曲,但此次方式卻未成功。
在此期間,郭水泉先生有一段奇妙的經歷,郭先生新園烏龍人,曾學習北管樂吹,後在台北購屋定居,有段時日常在夢中夢見神明前來找他,並化出很多景象予其觀看,也見到一座尚未完工外形宏偉的廟宇,郭先生也曾請示神祇,得知是溫府王爺所化的景象,但其卻心存疑惑,後郭先生回故居要請祖先牌位到台北奉祀,忽然想起久未到東隆宮,因而特地到東隆宮參拜,當到達東隆宮時發現重建中的新廟和夢中所見相似,但還是不解夢中其意。
郭先生祭拜後尋訪友人林政諒,並向林政諒提夢中之象,交談才得知東隆宮正好缺少吹班,因而印證一切的夢境皆是溫府千歲所指引其與東隆宮結緣,時已祭典結束三個月的事;後林政諒和郭水泉拜訪許萬來述說經過,並一同到東隆宮向林雲騰說明原委,經林前董事長同意組成吹班,郭水泉於是再邀蘇明煙、蘇明丑、蘇明坪三兄弟加入。
初期成員不多,眾人以舊天公廟二樓為練習場所,民國七十二年初擇日安館,首任館主為洪楷安先生擔任,七十三年正式成立並取名「大漢樂團」,且首度為東隆宮開廟門安座大典和遶境演奏,時成員過少遂又招集,民國七十四年乙丑正科正式主持祭典科儀樂典的吹奏,由於有感成員們平日忙於工作,聚集練習不易,遂於七十六年招募對傳統音樂有興趣的青少年加入,九月正式成立青少年組,由許明章先生負責帶隊,亦聘請老師教導國樂、廣東樂、北管,七十七年戊辰正科首次參與遶境路吹,而青年組的加入有著一層薪傳的意義。
民國八十五年初,莊有明夫婦向許萬來建議成立婦女組,後得廟方和樂團的同意,立即訓練這群由漁村婦女所組的成員音樂基礎,以便日後在祭典期間發揮所學,而婦女組成員用心苦學,短短數月就能在朝隆宮的遶境中初試啼聲,且於八十六年丁丑正科參與遶境的吹奏;大漢樂團自成立雖有到各處表演,但希望有更多機會並積極參與各地藝文活動,於是於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以東隆宮大漢樂團名稱向屏東縣政府社會局登記立案並獲同意,團徽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團體標章,經審定核准,案號T-130835申請案號為091047986,並於九十二年五月十六日公告,由莊有明先生擔任首任團長。
東隆宮大漢樂團,為直屬東隆宮的音樂團體,專為東隆宮慶典司琴吹奏,在平安祭典時改以神樂團來稱呼,其音樂性質含蓋了北管、廣東樂、和國樂,每個樂風各用於不同的場合,例如進行祀王祭拜和遶境行進時以北管為主,曲目有「一枝香」、「七寸蓮」...等等,敬獻則以廣東樂為主,使用的曲目有「漢宮秋月」、「宮燈舞」、「旱天雷」...等等,而在一般場所則以國樂為奏主曲,例如「龍飛鳳舞」、「風雲際會」、「河堤春曉」、「漁」...等等,也因此凡是加入大漢樂團的成員,他不只學一般國樂,更能學習到傳統北管樂曲和廣東樂,歷經二十年的吹奏東港鎮民已經熟聞這些北管樂曲,它亦成為顯示溫府王爺莊嚴神聖的代表了。
東隆宮大漢樂團對於招募成員不曾間斷,培訓的工作亦不曾停歇,由於成員認真學習,不論是參與演奏或比賽都獲得好評與佳績,目前總人數近兩百多餘人,分成人組、婦女組、青少年組。
東隆宮大漢樂團傳承培訓方式是,成人組員教導青少年組,當青少年組成長後熟悉樂曲及演奏技巧,再將所學教導新進成員,而婦女組亦然,之後再由音樂老師調訓,如此方式有著薪火相傳之義,這些成員不只是培養音樂的素質,也在培養地方音樂人才,他們肩上有著一擔使命感和責任心,不只是將樂傳承,更是對地方祭典奉獻音樂才能,亦使東隆宮祭祀音樂發揚光大。
東隆宮大漢樂團青少年組
陳進成拍攝 2008. 10. 10
東隆宮大漢樂團婦女組
陳進成拍攝 2010.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