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朝隆宮為東港地區三大公廟之一,依據朝隆宮歷年平安祭典專輯沿革簡介記載,創立於清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歲次甲辰年),至今已有兩百八十三年。初期建於東港溪旁,為昔日與大陸內地通商船隻停泊的碼頭,也是南部海陸貨運的集散中心,東港溪港口寬闊,為天然優良港口,兩岸郊行林立,來往經商人士絡繹不絕,每當船隻出航前,都會到朝隆宮與東隆宮,祈求媽祖和溫王爺保佑人船平安,因此在乾隆年間,與雲林北港朝天宮、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宮,被譽為「台灣三媽」(此三地區,在清初為台灣三大天然港口),又受郊商十分仰信,因此又稱為「港郊媽」。
朝隆宮在清代重修幾次已無從查證,但清光緒二十年盧德嘉所著的,鳳山縣采訪冊中記載:「一在東港街(港東),縣東南三十里,屋八間(額「朝隆宮」),同治十三年許漳泉號董修」。之後,直到民國十七年,由東港郡第二任郡守宇都宗一召集地方人士,商議重修媽祖廟事宜,時由布商義元平記李平時、黃福來、鄭順和、蘇課及其他士紳,負責籌募資金,而各地郊行及大陸貿易船戶,與地方信眾踴躍捐輸,廟方主事者聘請當年只有二十六歲已聞名全台的黃龜理先生(已故,國家級木雕藝師),前來負責木雕部份,歷時二年才告成。
媽祖廟因經歷二次世界大戰,外觀已頹舊剝落須再次重修,地方人士再倡議重建,乃於六十一年成立重建委員會,由蔡桂芳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時歷一年多,六十三年九月完成現今廟貌。
祭祀活動:
1.天上聖母聖誕,每年三月二十三日,鎮內公廟與部分角頭廟宇,與交陪廟宇,會於前一夜前來祝壽,演戲兩天。
2.中元普渡,每年農曆七月中旬,舉辦一天中元普渡法會,請法師配合朝隆宮誦經團超渡好兄弟,迎媽祖科年的大總理則自備一桌佳餚祭拜。
3.迓媽祖平安祭典,初為三年一科,後改為六年一科,農曆約九月九日,
朝隆宮清代時期是否曾舉行繞境慶典?今已無法知曉,但曾聽聞耆老言道,古早(日據時期)曾舉行過;日據時期因西來庵事件,禁止東隆宮舉行迎王繞境,後在地方仕紳據理力爭,協調出結果,祭典照常舉行,但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要舉辦東港神社天照皇太神慶典繞境,就是所謂的「迎神社」,東港三大公廟東隆宮、朝隆宮、福安宮日方規定一定要參與,其他有神轎之廟宇,如有能力可自行參與。
當東隆宮提出申請時,卻被日方以天數過多不予准許,後地方仕紳協調朝隆宮與福安宮,以其名義提出申請,實則是將行程交給東隆宮安排,因此東隆宮平安祭典得以順利進行。第一天福安宮迎福德正神(實則請水),第二天朝隆宮迎媽祖(繞境鎮內南區或北區),第三天繞境繞境鎮內南區或北區,第四天繞境農區,第五天王船繞境,第六天凌晨送王。
民國十九年朝隆宮重建完成,因隔年就是東隆宮大祭典的舉行,朝隆宮並未舉行任何慶典繞境,直到台灣光復民國三十六年,才隆重舉行一次三十六莊大繞境。
之後,朝隆宮並未再舉行任何繞境祭典,民國六十三年朝隆宮重建完成,該年舉行了一次平安祭典繞境,直至六十八年正式以三年一次作為平安遶境科年,七十一年再舉行一次,後因故停辦七了年,到七十九年再度舉行,當九十一年祭典完畢時,因地方每逢三年就要舉行兩次大祭典繞境,考慮地方上各廟宇、角頭經費上的充裕性,因而改為六年一次。
朝隆宮祭典繞境時所迎奉出巡的神明,以大聖母、二聖母、三聖母、三奶夫人、張聖君為主,再配合東隆宮溫府千歲、福安宮福德正神等,以上由七角頭負責,八十三年從大陸湄洲迎請三尊軟身媽祖回宮奉祀,因此再增加湄洲媽,但湄洲媽所乘的神轎,由朝隆宮龍頭鳳尾鑾轎負責,因此在地方耆老傳述早年迎媽祖的情形中,有一句情景:「媽祖出巡、伯仔帶路」。
七角頭擔任迎媽祖職務的情形,與東隆宮迎王祭典職務有點不同,迎王祭典完成三天後,利用辦福宴完畢時,由七角頭當科副總理、大總理抽籤決定,而朝隆宮祭典完成時是在迎王的前一年,故無法於福宴後抽籤決定,必須等東隆宮抽籤決定下科迎王祭典,角頭職務為何時,在選定時間抽籤,因此在抽籤時,必先排除於迎王祭典中,已抽中溫府千歲神轎的角頭,之後再由其他六個角頭抽籤一次,七十九年由頂頭角擔任大聖母神轎職務,之後以抽籤決定至今,恰巧每個角頭接抽中大聖母神轎職務,除了埔仔角尚未抽中之外,年至今大聖母的神轎職務從未有重複的。
朝隆宮迓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