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神農宮奉祀伏羲氏(日月天皇)、神農氏(炎帝)、燧人帝(燧皇)三位神祇,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歲次壬戌年)先民自唐山移民至台灣,隨身攜奉三皇金身歷經艱險渡海以求平安開墾順利,後息足今東港安居,凡老一輩皆稱「神取廟」,據該廟耆老相傳,最初居民定居萬丹水哮(今水仙村),廟前有一條溪(隘寮溪),在夜晚時溪水會淹過庄域廟前,天亮後則又恢復原狀,時居民皆言此意乃指地理已在敗壞了,求神明趕緊遷換廟址庄里才行。
後三皇指示,某日午時空中會飄來一片烏雲,停在廟頂上約二十分鐘,大家趕緊回家收拾細軟,凡老年小孩坐牛車,年輕的用走路,每人手上都須拿香跟隨烏雲飄動而走,當烏雲停下來的位置,就是未來新廟址與庄域,即今東港現址,也因此新建廟堂被稱之「神取廟」,庄名亦稱之「神取莊」。
日據時代,伏羲大帝因手拿日月,故又有日月天皇之尊稱,但為避開日本天皇的稱呼,因而避嫌不敢張揚,故以神農大帝為主神,目前該宮尚留有老印信一顆為佐證;神農宮自建廟迄今已二百六十餘年,自初創草廟歷經翻修整建已有九次之多。前次建廟於民國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歲次丙寅年),推舉地方士紳蘇誥老先生為重建主任委員,經四年多時間終在民國十九年(西元一九三O年、歲次庚午年、葭月)落成,擇取良辰吉日舉行安座儀式。
倏忽五十餘年,歷經寒暑易節,且因颱風及地點關係,於是眾善男信女及地方熱心人士,乃提議重建神農宮,並推舉謝新與先生為重建委員會主委,廟地方位乃由伏羲大帝降乩踏位選定,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歲次乙丑年、臘月)吉日破土,開挖地基時發現一座石燈,高二尺上刻「神取」,歷經兩年多歲月於民國七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八八年、歲次戊辰年、九月十九日丁巳日)吉時舉行落成大典,慶讚新廟竣工。
祭祀活動:
1.神農大帝聖誕,每年四月二十四日,神農大帝聖誕演戲兩天時間,該廟於三皇與溫府四千歲聖誕時會設三界壇,先祭祀玉皇大帝,及三界神祇,最後再參拜主神。
2.中元普渡,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廟方公普、居民贊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