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與相關圖片:
蜩鳴宮是全台少數以昆蟲為名的廟宇,「蜩」通「蟬」,早年小赤夏蟬棲息繁衍,蟬鳴不絕於耳,故名之。
蜩鳴宮原稱「三山宮」,意指宮廟附近的三座小丘。據廟中現存最早古匾「威光海國」及廟中碑記所載,乾隆18年(1753)即已存在,由當時的船戶林大吉於福州港口見一王爺金身於佛龕隨波載沉,乃帶歸安奉於廟,是為溫府王爺,可知在乾隆18年(1753)之前,小赤即有村落宮廟。此後咸豐元年(1851)或有修建,明治32年(1899)重建,後改名為「蜩鳴宮」。日治期間,小赤後山的銀合歡林為保甲林,屬蜩鳴宮的公共造產,居民砍伐薪材,收入歸蜩鳴宮所有 。民國52-58年(1963-1969)由呂築、林輝煌等人發起重建;至民國84-86(1995-1997)村人許嘉齊倡議再度重建成今貌。
小赤蜩鳴宮外觀正面(照片拍攝者:周舜瑾 2022.12.21)
小赤蜩鳴宮側面(照片拍攝者:周舜瑾 2022.12.21)
小赤蜩鳴宮大殿(照片拍攝者:周舜瑾 2022.12.21)
小赤蜩鳴宮主祀龕祀神,由左而右為:天上聖母、三王、大王、二王(照片拍攝者:周舜瑾 20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