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康熙五十年(西元1711年),張徽揚開墾海口、公館仔及鹽館前一帶,且此時清政府已在港口設中港塘,置目兵十名,以為維護港口安全,雍正元年(1723)設淡水廳竹塹保中港庄時,莊文榜率眾中港社附近(現今番社庄)時,葉某(侏名)奉祀雷朱薛邢四府王爺於家中,做為墾民守護神。 乾隆卅年(1765)中港等五社總通事林合歡與漢人莊文榜等,集資建廟於現址,主祀雷朱薛刑四府王爺,同祀邯鄲爺、福德正、神龍王太子,配祀持令將軍、持璽將軍,從祀謝爺、范爺、班皂役將軍,並奉旨保境安民,故稱「保安宮」。 民國8年葉金科等眾信,募資重建磚牆正殿,並增加祀白鶴太子、麒麟太子、林王太子。民國55年葉港口等人募資增建兩廂而成三川殿,至民國92年主任委員張偉洲有感廟宇丹青剝落,積極籌畫翻修,與委員及眾善信募資,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入火安座。
簡介與相關圖片:
番社保安宮廟貌(蔡武晃拍攝 2016年10月8日)
番社保安宮正殿(蔡武晃拍攝 2016年10月8日)
番社保安宮主神(蔡武晃拍攝 2016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