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主祀神為白馬尊王及夫人,陪祀神為大田境虎將軍。
山隴境白馬尊王為福州鱔溪白馬孚佑王祖廟輾轉分香而來,是漢代出年閩越國的第三王子,名為「騶寅」。
戰國中期,越王句踐後裔無疆遭齊、楚兩國併吞,越國王族無諸帶領遺民向南湧入福建。歷史家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記載,無諸隨後協助漢高祖劉邦消滅霸王項羽,被封為「閩越王」。
依據清代小說《閩都別記》記載:「無諸傳騶郢為閩越王。鄒郢第三子名寅,年少英勇,精於騎射,百發百中,長騎白馬,軍中號為『白馬三郎』,鄰國皆懼。為鼓嶺下之大鱔魚,長樂之惡豹,食畜傷人,大為民害…那鱔長有三丈,大有數圍,在鼓山北深潭中,時常出現食人。」白馬三郎為人英勇正直,慷慨好義,決心為民除害,便先以快馬趕到長樂,替當地射除肆虐已久的山間惡豹;之後旋即又奔赴鱔溪擊殺惡鱔。他躍馬溪畔,拉弓發箭,快箭正中鱔喉, 妖鱔臨死前奮力騰起,用尾巴緊緊纏住騶寅,連人帶馬一起捲入潭中,白馬三郎雖使勁掙脫,終因連除二害,力竭而亡。鱔溪當地為感念其保境安民、捨生取義的精神,便立廟祭祀,尊為「白馬王」。
另據《三山志》等福建地方史書記載,唐貞元十年起,白馬王多番協助福建主政大員設壇禱雨,普降甘霖、解除旱象。唐咸通六年觀察使李瓚奏封其為「龍驤侯」,五代梁貞明年間,閩王王審知奏封其為「弘潤王」,到了北宋寧熙八年封為「沖濟感應王」,南宋紹定五年加封為「孚佑王」,成為歷代受官方「奉旨祀典」,享有春秋祭祀之神。
相傳清代山隴澳口即建一座大王宮,廟高不及二尺,一位名為劉國安的官員乘船巡經於此,便生起藐視廟小之心,未料眼前忽然顯現警語:「大膽劉國安,藐視吾小廟宇,吾暗暝係官廳,汝明年有官運,罰汝銀兩十兩三。」劉一時間為之大驚,立即下跪膜拜致歉。歸返不久果真應驗讖語,榮獲高升,便誠心託人來此還願修廟。日後,各項靈驗之事也頻頻在鄉里流傳開來。
清代所建原廟基座在當今下方處,後來因為信眾增多,又在原廟址附近擇地增建本廟。現存廟宇具體而微,造型素雅,深具地方建築風格。內部以福州杉為建材,採穿斗式構架,以礎石承受柱身,柱力連接樑並承架檁,檁上放椽板為坡面,坡上以舖瓦、壓石為廟頂。牆體原以花崗石圍砌,只開北向邊門一扇,相傳因為當初村內財力有限,無法逐一接待航經船隻上的神明,也為迴避海風、溼氣而設。現今正牆體髹塗紅漆,正面為三階立面與廟額,輔以鳳凰、牡丹等水泥塑飾,深具閩東建築特色。側身為封火山牆,採五行中的水、火兩式相接,線條流暢,並刻畫書卷造型牌匾,向海一面牆上塑有鯉魚吐水口導排水。
本處原為海崖,僅有一條小路相通,且路途崎嶇,祭祀極為不便,民國六十三年村民籌劃重建新廟,營白馬尊王,偕同真元觀帝爺、五靈公、華光大帝、虎將軍等諸神在新廟供奉,本廟形同廢棄,但在地方有識之士的呼籲保存之下,得以保存至今,因形式古樸、精巧典雅,已是縣內最具地方風貌的建築景觀之一,近年馬祖地區觀光發達,白馬尊王舊廟也成為文化觀光的景點之一。
(參考資料︰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
祭祀活動:
信眾均向神明自稱「弟子」「爐下弟子」,拜拜時先將蠟燭點燃於正龕前的燭台左右各一支;包括廟前的天公爐,每一只香爐皆插三支香,上香完畢再將金紙元寶拿至元寶爐焚燒,燒畢放一排炮才算拜拜完畢,但近年在環境保護的要求之下,已少有人放鞭炮了。馬祖地區除了少數規模小、人口少的村莊,幾乎每座廟每年均有二個固定的儀式︰元宵節擺暝和春分夏至間的補庫,尤其是擺暝,其熱鬧盛大的程度更甚於過年。介壽村擺暝時來此舊廟請香至新廟共同擺暝。
資料來源:2008,游桂香主持,《97年度連江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普查計畫 (信仰、生命禮俗)》,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