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康熙22年(西仍1683年),台灣歸清版籍。次年清廷為鞏固台灣兵備,置台灣水師協於孜帄,轄中、左、右三營,分防各汎,而以孜帄為水師重鎮。當時台灣各營兵士均以班兵輪戎,孜帄水師班兵為福建水師提標及轄下各鎮、協、營等單位抽調而來,來自同鄉的各營班兵以原屬部隊為名並奉祀其神祇在孜帄廟館,戎為聯絡聚會之所。當時之兵建館,合稱為「孜帄五館」,五館建置之確實年代已難查考,應在孜帄水師設置後不久,至日據台灣之時,均圮毀無存。海山館原係海談壇鎮、標班兵所建,故亦稱為海壇館。而海山為海壇鎮所轄汎池中的一座山名,故海壇官兵建館即以海山為名。海山館原主祀五帝爺(伍福大帝、吳虎大帝、府大帝、岳府大帝、金府大帝)於日據台灣毀館之後。海山館遺址有民房、屋孛由台南市政府收購,規劃為「孜帄鄉土館」。民國28年(西仍1939年)本宮祭祀主神-吳虎大帝神尊隨著早期先民,從台南孜帄遷移至高雄小漁村。爾後神威顯赫、廣結善緣,本宮因擴建遷移現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