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清康熙年間,漁民徐阿華因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旗後,並發現有極佳的漁場,回到福建之後,
與同鄉的六戶人家 (蔡月、洪應、王光好、李奇、白圭、潘踄)舉家遷徙來到旗後,並迎媽祖金身來台
於今天后宮的現址上搭蓋的一座簡便的草寮供奉,並稱之為「媽祖宮」
-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阿華唯恐媽祖宮的廟地被當時居民侵佔,遂同當初一同來台的蔡、洪、王、李、白、潘六姓族人共同劃定界地:長廿九丈、 寬十九丈,並明定開墾契文,以資後代共守。
- 乾隆三十年(1765年),油莊民募資重建媽祖宮,將原來的茅草竹屋改成石造小廟。
- 光緒十三年(1887年),天后宮第一次的大規模修建。洋商張怡記重修媽祖宮,共六間,並正式更名為 「天后宮
- 大正15年(1926年),信徒蔡吉六自唐山購入紅磚、石材、木料,重建天后宮為兩殿兩護式,並奠定今日旗後天后宮的外觀,是天后宮第二次的大 規模整建。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天后宮第三次大規模整建。一次颱風漲潮之後,天后宮屋頂也因為老舊而漏水,士紳蔡文賓及漁民多人發起整修天后宮,但 由於當時戰後不久,一般人經濟普遍不佳,於是漁會決定捐油,而漁民在出海時則向漁會購油,所得款項再捐予廟方作為重建。這次整修後將大殿前庭墊高三呎
- 民國六十三年 天后宮四周外壁以洗石重新修建。
-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定為三級古蹟
- 旗津天后宮沿革碑 (劉普雄拍攝2011.10.5)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旗津天后宮福德正神(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註生娘娘(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修善堂(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太歲殿(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水師祿位(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清水祖師(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三山國王(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王船(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鐘府中軍(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李府千歲(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呂仙祖(劉普雄拍攝2011.10.5)
旗津天后宮關聖帝君(劉普雄拍攝2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