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1.自明朝熹宋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福建省福州市,郊外"馬尾溝"有一對夫妻,黃奎及何氏更娘,有一日黃昏之時,夫妻駕著小漁船,由馬尾溝下,遊到大 海捕魚時,至三更,魚獲滿載備回航,突然間濛霧四罩,無法回航,至第九日的黃昏,霧散,而小船靠在沙灘,此地乃打狗港內也,在沙灘上蓋一間草寮,暫物棲 身,繼而捕魚生涯。
2.翌年七元1623年三月廿三日黃奎夫妻倆出海捕魚,至最後一網撈著一尊天上聖母佛像大家共同合作建造一座草寮為廟拜,聖祖康熙36年西元1679年上 蒼賜該廟宇為"天后宮"經年累月增加至一百多戶,均捕魚為生,故沙灘上,常晒魚網,土話魚網皆日"鯪仔"鯪仔堆放於草屋內,故曰內"鯪仔寮"
3.西元1786年台灣有一位名叫林爽文者叛亂四處均有他的嘍囉,有些無知之輩受他們煽動,加入暴動行列,致傷亡者不計其數,哀哉人之自作孽也,所以旺盛發達之地,自此衰微。
4.西元1789年天后宮第一任天上聖母遭受貶職,調廈門為註生娘娘之職,由第二任聖母秦氏喜娘接任,就任後威靈顯赫,百姓有求必應,不久聞名遐遠近善男 信女慕名到此朝拜,人潮不絕,香火旺盛,常出境濟世救苦救難,而神到病除,因此天上聖母雖有廟宇,但常看不見聖像在廟中,西元1796年塑迼一尊鎮宮的天 上聖母聖像於"天后宮"內。這時天后宮漸入軌道,神靈威望遠四方,人口又增至三百多戶,當時約五十戶用一口井水,本境共有七口井。自此地方興旺相安無事。
5.咸豐年間,境中出了一個叫黃浩然者,有千斤之力,後進京赴考中武舉人,回家豎旗祭祖之時,奉請天上聖母到福建省湄洲進香回來之後,因黃浩然之成名,地 方上有些不良份子仗他之聲勢,到處橫行霸道、打劫、殺人、放火、搶親等等,無惡不作肆無忌憚,此事傳入朝庭,皇上大怒,同治8年,西元1869年皇上出旨 令台南府知縣到本境調查虛實,故然事實,一時大怒,將本境靈域敗壞,經過三個月有幾個孩童到廟中玩要,無知而引火把整個天后宮燒得一乾二淨,而聖像未燒 毀,真是大幸第二任秦氏聖母也遭調職。
6.天后宮被火燒盡後,西元1881年再予重建,余即上任,不久境中暫有起色,但好景不常光緒22年(即台灣被日本竊據翌年)西元1896年三月廿三日, 乃天上聖母聖誕之期,二度湄洲進香回來,本宮大演黎園數天,並大擲炮城,非常熱鬧,經過不久,本境再次失敗,日漸衰微,已無回復之望。
7.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換位重建"天后宮",於現在佛公路與佛中路交叉口之處,至民國42年,西元1953年再改建本宮於現草衙里佛公巷25號,因 天后宮為高雄市23期市地重劃區,開闢新道路規劃分割使位置地形為時形,且路面高出原建地面高度一台尺餘,致使天后宮陷入深坑嚴重破壞地理。謹奉主神天上 聖母示諭遷建天后宮在此,原舊址是天后街34號,以上乃本宮沿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