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明末清初鄭成功登台及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平定台灣,造成大量唐山客東渡,尤以安溪人更是呼親引朋地舉家遷台。其至打狗(或曰打鼓,今之高雄)者,則沿運河(今愛河)兩岸築舍以居。或漁或牧或農、或鹽或沙,日以繁衍,漸成部落村莊。
清乾隆中葉年間,眾莊民有感於草萊初闢,胼手胝足唯艱,兼以人煙稀少、瘟疫橫行,惟賴神庥以保平安,乃倡議砌磚結石成廟,奉祀「三官大帝」,斯為本宮造廟之濫觴。
嘉慶初期,移民聚集之部落,以本宮昔時舊址為中心,計有社內、林投圍、田寮仔等,村泰民安,為感神恩,三部落乃有共同醵資重建廟宇、增建殿堂之議。
斯時,田寮黃氏,於宅內祀有其第三代先民由安溪迎奉來台之清水祖師、天上聖母、關帝聖君等神尊;社內某氏,家中亦奉祀池府千歲。遂商議於廟宇整修竣工後,增奉清水祖師(代表田寮仔)、天上聖母(代表林投圍)、池府千歲(代表社內),廟名曰「前金庄萬興宮」。
本宮於道光及咸豐年間曾兩次修繕。光緒六年,知縣張濬鳩工庇材大興土木,修葺成南方式廟宇,廟宇正名曰「前金萬興宮」(即前金廟),廟貌與設施始臻完備(本宮現蒐藏有大明宣德年製之銅淨爐兩座及光緒七年及十一年製之石香爐各一座,爐齡悠久,極為珍貴)。
惟抗戰末期,因廟齡久遠,頂樑遭白蟻肆虐嚴重蛀蝕,雨則滴漏,廟堂週遭垣殘壁斷,破損不堪,諸信眾始議「依原式樣、採抽樑換棟之法」修建。民國三十四年,修建伊始,地方士紳慷慨解囊,率先輸財出力、日夜勸募籌措工事。昔時村民生活尚苦,醵資確屬不易,幸在祖師庇佑、地方通力合作下,歷經三載有餘,于民國三十六年修繕工程竣事。自此祖師神蹟屢現,救人無數,神威遐邇頌揚,香火益發隆盛
前金萬興宮沿革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