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古時水堀頭區域(水上地區)常常會遭受盜匪的侵襲,為保護安全起見,崎仔頭、埤斗、湖仔內、下路頭、車店、鴿溪寮、頂寮、新厝仔、老店、下寮、巷口、鹿仔陷(已廢庄)、粗溪、大堀尾、江竹仔腳、大崙、二重溝、頂過溝、十一指厝、後寮、南靖、頂樹頭、下樹頭、外溪洲、外林、店仔後、吳竹仔腳、水堀頭庄等二十八庄庄民共同集資建廟,並得到頂過溝信士劉有功捐獻廟地,而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興建完成。當建廟完成時,地方士紳發現媽祖宮所在位置,剛巧位於二十八庄之中心地帶,宛如天上二十八星宿在諸羅縣大地綻放萬丈光芒一般,嗣後經求媽祖聖筊後定名「璿宿上天宮」。之後水上地區因此而團結,水堀頭也漸成小市場,至此買賣的人未再受盜匪搶奪,得以平安過日。嘉慶八年(1803)臺南士紳林朝英獻金重修,並謝匾「莫不尊親」。咸豐四年(1854)舉人林榮源與嘉義城職員許安邦發起鳩金重建,並謝匾「惠我無疆」。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水上鄉親賴再來、賴深淵、協春號(劉世貞、劉世岳、劉世周)、黃定、何聯哲等發起二十八庄協同捐金重修。戰後受嘉南大地震影響,廟宇傾斜,遂由立法委員黃宗焜協主任委員劉水樹聘請二十八庄之代表,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成立重建委員會。重建事宜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竣工,六十年(1971)增建左側廟室。民國七十二年(1983)訂立「嘉義縣水上鄉璿宿上天宮組織章程」,正式成立璿宿上天宮管理委員會。
註: 摘錄於嘉義縣志/宗教志/頁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