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本庄自古稱毛蟹行,合三角子為一村。多數姓陳(與後堀陳同宗),主祀五府千歲, 發源自南鯤鯓代天府, 約一百二十年前神像奉祀於陳研家宅,清咸豐五年(1855),庄民有志蔡火發起在現址略後創設鐘福宮。集庄中所有神像遷進其內。清光緒六年(1880),是時保正高老首倡募集信徒寄附金一千二百餘元,擴大改築廟規,其後遭受洪水之侵損,董事陳興、謝海發起鳩金六百三十圓,於大正二年(1913),完成修復工作。
降至戰後,廟宇傾損已甚,變成危險房屋,村長陳興協議庄民通過重興,推選當事人高慶雲、陳水金、陳仲、張明、陳看、傅萬居、洪全福、陳榮昌、陳先賜、顏登高、陳木生、陳元隆、顏大樹、黃聰明、羅葛、蔡水河、陳玉同等發動庄民自由多少樂獻金、並以廟產殘金為大部分之經費,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擇遷現址,重建為現在規模及廟貌,至現在有之魚池一分八厘,係分給庄民三股輪流營收,另有檨子果樹之收益,係補貼為廟裡油香,不足者由庄民共獻。
註: 摘錄於嘉義縣志/宗教志/頁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