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慈濟宮沿革碑記:
本宮舊名天地河宮,俗稱外甲場埔王爺宮,原祀鄭國姓公及清水祖師,由於入墾之初常有險惡,遂於清康熙廿六年(一六八七年)恭迎南鯤鯓五府千歲來境,初祀民宅,爾後五王爺屢現神蹟,驅除邪魔,護佑蒼生,由是境民信仰曰篤而移祀天地河宮。至道光廿三年(一八四三)有張海諒、張宗耀、張振貴夫婦等捐募銀洋壹仟圓於原址興建一坐北朝南之廟宇,使正名為〔慈濟宮〕並立碑為記,昔之現址為古諸羅城西門外,舊地名外甲場埔,原為清軍練兵,行刑場所,廟埕古榕遺跡即為當年懸首示眾之處,相傳每有冤獄或瘟疫賊亂,五王均顯聖敉平,威播嘉邑七境,信眾紛迎五王分靈綏靖,諮境普被安泰,而尊名為〔外甲場埔七境王爺〕,至日據昭和九年(一九三四)士紳陳福財、郭連登、吳海盛等鳩資敦聘泉州匠師黃氏重建、廟殿為之煥然一新。詎料昭和十三年曰本政府藉行皇民化政策,非法成立濟美會接管嘉邑七十餘間寺廟,翌年本宮遭其拆除標售,由境民購得廟材並堆置彌陀寺,廟地則盡遭占用,廟內歷史文物盡失,辟碎磯零,實殊可惜。迄臺灣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地方耆老王金木、林賞、廖己、陳飛龍、李振賓等於原址重築木殿復迎歸五府千歲奉祀,四十三年成立管理委員會,五十四年組重建委員會並推舉王宏仁、重福、蔡耀等任正副主委,致力全面重建,五十四年澤辰按址動土,發現地基盡是血色泉水、白膚色螞蟻、青蛙、泥鰍等,為不可思議之奇穴。五十六年秋入火安座,繼而完成今日巍峨富麗、莊嚴肅穆之閩南式廟貌。隨年因災震頻繁,年久失修,迨八十年第二屆管理委員會改組,始倡議重修,並於八十三年冬畢竟金功。蓋本宮自建基迄今,物換星移,歷參佰餘春秋,而境邑佑服兆祥之德,誠 五府千歲神恩赫濯,慈悲普蔭也;茲逢修繕竣工,謹將沿革概略,爰為之記,以垂久遠。
歲次乙亥荊月吉置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
慈濟宮第叁屆管理委員會 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