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平安宮沿革誌:
平安宮於清乾隆三十七年西元一七七三年庄中望族蕭氏祖先由大陸遷移台灣,一同將家鄉供奉的神祉佛祖三尊恭請來台奉祀,定居諸羅西郊,小港之東的平原上,即今日之港坪里後庄,建立土結茅屋一座,再增雕福德正神一尊一同供奉,當時因庄民虔誠參與,早晚焚香頂禮,並於每年謝冬之際,以擲茭方式,由佛祖選出爐主一名、頭家五名、做為來年管理委員,故香火日益旺盛,屢有佛祖顯化救世,與夜間指點迷途之傳說,尤以戰亂期間為最、後因一次颱風大水,將這座土結茅屋溶化吹散,當時因庄民經濟困難,無法籌湊重建經費,故由蕭氏後代蕭田、蕭甭纏、蕭籠等三房,分別請回大媽、三媽、福德正神至各房廳中供奉,留下二媽跟隨爐主,並於每年冬至謝冬再由庄民設壇恭請回駕團聚,民國六十年適逢庄民劉金樹舉家遷移北部經商,當時由信徒陳水金、賴阿仁、洪子仁等三位發起募款新台幣參萬元正,買下其住屋與土地由當年爐主洪子仁登記為管理人,用以供奉神祉,並重新雕塑大媽、三媽、福德正神三尊金身與二媽團聚,並由信徒蕭新丁命名為平安寺,用以表示佛祖神威顯赫,有求必應之意,後因該寺破舊不堪,決定重建,故於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一日招開信徒代表大會,立下組織章程與選舉辦法,和信徒代表名冊承報嘉義市政府與嘉義市道教會,經公布三個月無人異議後,在嘉義市政府與嘉義市道教會派員列席下由全體信徒代表選出重建委員二十一名,再由委員中推選張秀雄為主任委員,蕭添勇為總幹事,並將平安寺改名平安宮,正式加入嘉義市道教會,及禮聘國寶級寺廟設計師王錦木以八十八歲高齡做退休前最後一件設計,並於當年二月十六日,由張秀雄提議成立佛祖會用以增進信徒之情誼,民國八十四年農十一月初七日在佛祖起乩降臨下再恭請省議員黃永欽、市議長蕭登旺、副議長陳春貴,城隍廟董事長蔡金鍊、市主委張聰明、里長張金木等六位首長為平安宮重建開基動土,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結構完成,正殿上樑,民國八十七年六月由信徒組團遠赴中國大陸選購石部與木雕,並訂雕神尊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奉請佛祖降臨中國大陸、福建省普江市東石鎮舉行神尊開斧儀式,至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平安宮在全省各地善信大德自由捐獻之下,全部重建工程即告竣工,成為今之莊觀廟貌,將中國南方寺廟建築特色集結於一身,廟頂重簷層層疊疊,脊上加脊,福祿壽三星拱照、雙龍護三星、韋馱、伽藍二大護法、祈求吉慶四大金剛、金龍抱匾、仙女下凡栩栩如生,再覆以琉璃瓦筒馬背,再加上彩繪按金,使廟貌更加金碧輝煌、莊嚴肅穆,走廊龍柱龍頭柱、石獅、螺鼓、石堵、蟒龍、天公爐等皆以上等石材雕琢而成,構造精巧、造型俊秀,再配上當今中國大陸與台灣詩詞、書法名流,所敬撰敬書聯對,更顯示觀音佛祖佛法無邊,神威廣大,神通四海,由以浮雕門神韋馱、伽藍二大護法,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雕塑的維妙維肖令人嘖嘖稱奇,使人來到平安宮猶如走進歷史迴廊。
民國八十九年歲次庚辰農曆二月十六日奉本宮主神觀音佛祖諭旨,恭請各界首長蒞臨剪綵並舉行祈安入火安座大典成為後人參拜和信仰的依歸,真如名書法家劉樹峰先生所撰「後人銘記三千古訓為輩業,莊園美景繼往開來逐日新」。
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張秀雄 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