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龍安宮沿革:
本宮前身為一座簡式土角厝之土地公廟,創立於約清乾隆5年(西元1740年),原址在現今嘉雄陸橋下中段,當時廟向係坐西向東字。自古相傳【龍安宮】廟名是嘉慶君勒封之譽名,時嘉慶君歷遊台灣,至諸羅(古稱古桃城今嘉義),途經上址廟宇,天氣炎熱乃進廟拈香參拜,並避暑休息,此際突感神清氣爽,暑氣全消,龍心大悅之餘,親書【龍安宮】三字贈與,並於兩旁黑令旗上加蓋隨身之印,永誌留念,惜乎該物因年代久遠早已遺失。
主祀【玄天上帝】源由
本宮主神 玄天上帝,係於曰清乾隆55年(西元1791年),有一名織粽衣為業,居大陸之先民王大松君(另名王大樹),渡海來台獻技賣藝,為求平安遂奉請三尊【玄天上帝】神尊,放置桃竹籃擔內,庇佑平靖,來台順遂。一日途經本庄土地公廟邊之榕樹下歇腳休息,欲離開之時,卻挑不起供奉三尊【玄天上帝】之竹籃,同時王君突感茫然,經擲笞請示【玄天上帝】,【玄天上帝】降示意助駕本庄,王君將上情轉告庄眾,經庄眾決議許可,遂將三尊【玄天上帝】恭請入土地公廟內合祀,並聘王君為廟祝,其後香火鼎盛,庇佑萬民,【玄天上帝】歲為本宮主神。
【佑民祠】簡介(沿革)
【玄天上帝】駐駕本庄後,大顯神通,香火鼎盛,靈感應驗,救世萬民;當時王大松君(另名王大樹)任廟祝40餘載。不幸王君於清同治9年(西元1870年)別世,庄民有感王君奉神來台之恩,復王君在台無親友,乃募款安葬並安其祿位,與【玄天上帝】同得馨香;歷年三月初三日玄天上帝萬壽日時,均由當年值年爐主,負責祭祀掃墓,該墓原葬於本庄後墓地,後遷往今博愛路二段266號附近,再遷往本庄三角埔墓地,民國54年在原址墓地重新整建。民國69年,該墓地被政府拓寬為河溝用地,經【玄天上帝】許可,遷至本宮廟埕右側安奉,並建【佑民祠】以資敬仰。
【創建沿革】
本宮創立於約清乾隆5年(西元1740年),期間歷經多次整修,但於清光緒33年(西元1907年),因嘉義大震災致使本宮墻倒樑歪,而眾人忙於照理災後事宜;至清宣統2年(西元1910年)2月,弟子陳朝其、陳良等,主倡遷建於現廟地北鄰,工程費用四百餘元,於同年五月竣工:【玄天上帝】及諸眾神乃續得香火,庄眾及四方善信得以祈求平安,消災解厄。民國15年(西元1926年),庄民咸感廟地狹小簡陋,乃由弟子陳場發起,再遷建現址之東鄰,規模改建前後殿,在當時實屬莊嚴宏偉之廟宇。民國26年8月,日據時代,日人為摧毀台灣宗教信仰,推行皇民化政策,故強迫毀廟除神,是時嘉義市六十三間寺廟,廟產全部沒收,神像搬至城隍廟,佛像移在北嶽殿,本宮改為【民眾集會所】。
民國34年,台灣光復重歸祖國,當時政府將廟產交於【濟美會】掌管,爾後本宮廟地所有權乃歸【濟美會】,光復後眾信徒歡慶之餘,亦不忘【龍安宮】之改建,遂有弟子陳良發起,修繕該集會所為臨時廟宇,同時向城隍廟迎回神像,安座供奉經數十春秋。民國52年3月,信士鄭燕宗等發起重建,庄眾善信亦熱烈響應。於同年10月成立【龍安宮重建委員會】,當時承蒙十方大德之熱誠樂捐及庄內眾善信踴躍贊助,得於現址擇吉動工,於同年12月上樑,至53年農曆6月21日入火安座,再逐年按期進行未完之工事,至民國56年12月全部工程告竣,即今日巍峨壯觀之【龍安宮】。民國56年正月重建委員會解散,成立【龍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94年11月為討回濟美會之廟產而成立【財團法人嘉義市龍安宮】,【龍安宮管理委員會】歷經八屆共數十年,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