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鎮北宮沿革:
本宮創始前身即為城隍廟,城隍爺之金身係由王姓第二房第十二世王謙之私有,距今約壹百叁拾年,後來顯靈而救世,因而洽供為公,並於大正五年間,信徒仰慕其神靈顯赫並為宣揚城隍尊神之宏道,同年由王枝、蔡山羊、王糞 、李籠、蔡紅蟳、林朝春、黃紅貓、李在、黃漢腳等九人共同出資向董夏購買嘉義市西堡北社尾五三四番地之建地(即現之廟地)為建廟用地,購置當時,因不諳法令,將其地登記為私人名義(於大正五年五月四日第四三七九號登記在案,參見土地台帳)嗣後負責人(地主)陸續變動,最後以王宗成(民國四十九年死亡)及黃秋陽、黃秋芳、黃秋隆、黃進福、黃進用等為登記名義人,於大正六年間建廟竣工,始將城隍尊神迎至新廟供奉並擇每年農曆五月廿八日為千秋日,以供信徒祭拜,後於民國四十五年信徒因覺廟久失修,洽由王宗成募資計得新台幣伍萬陸仟陸佰元籌建,民國四十六年四月底竣工,當時王宗成再彫刻三尊玄天上帝奉祀,故改名為玄隍宮,歷年來信徒有了中心信仰而不致於越軌,是為本宮宏道之宣揚,迨至民國六十八年一月由李新居洽經王文林同意創立管理委員會,然後信徒倡議重建廟宇,但因廟地係私人名義,進行似有困難,因而研究討回廟地,經接洽研究終為蕭敬造代書發現可以變更登記,經蒐集資料送政府辦理,後經內政部准予變更登記為本宮名義,民國七十二年第二屆委員會為應信徒之願望而開始籌備重建事宜,並因本宮之宮名係取自玄天上帝之「玄」字及城隍尊神之「隍」字似有不敬 之嫌,經信徒大會決議通過易為「鎮北宮」並經政府函准備查,至於本宮重建係經信徒大會通過後於民國七十二年底委請朴子鎮德興里涂水樹設計,原來預定七十三年農曆正月完成設計,故定於七十三年農曆正月十七日辰時動土,惟設計未及時完成,動土仍照常進行,設計工作於農曆四月中旬完成,即定於農曆四月廿日在舊廟內招標,由溪北村林文樹中標,開工擇訂於農曆五月七日卯時,上樑為農曆潤十月初七日卯時,新建廟宇係前後殿,且兩邊均有小港 ,配祀之神道亦將增加,為免往他廟求取香火入神起見,遂於七十六年八月五日子時拜求玉皇大天尊准賜香火及玉旨,本宮重建於七十七年農曆二月十四日完成(惟油漆部分仍在進行中)並擇同年農曆二月十六日子時安座。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元月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