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大福興宮先民留傳下來的沿革史:
明末清初,開台聖王鄭成功戰走紅毛番,當時先民隨國姓公來在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諸羅城東郊外開墾荒地耕作,闢建庄屋,現在叫崎頂,年每耕作山產農作物不能豐收,庄內也不平安,後來發現今廟址處一帶每夜晚顯化神光真是奇蹟,因此庄民有感此處有山神土地要奉敬,而建一間簡單山神土地廟仔叫福興宮,此後庄內人民平安山產農作物年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至今有三百餘年。
開基建宮在現今普照寺現址中央,清朝時期梅山、竹崎一帶的居民要通往諸羅城必定經過現今普照寺與大福興宮左邊羊腸小路,當時的福興宮座西向東,真是得到好地理,神靈顯化,神光庇佑眾生,有求必靈驗。
大福興宮「大」字緣約貳佰餘年前,清朝乾隆君時代,太子嘉慶遠渡來台,遊歷寶島風光,並查訪民情,路過諸羅城郊外崎頂山區,日已西沉夜晚時分,忽然黑天暗地,雷電閃閃,狂風暴雨無處安身,隨駕將軍李勇、王發看見前面有一間福興宮的大廟,三人夜宿福興宮,平安過夜,等到天明才發現福興宮是一間非常小的土地公廟仔,連一個人都無法進入,嘉慶太子有感福德正神,神威顯赫來保護,才從福興宮加一字「大」,叫大福興宮。以後嘉慶登基,聖旨冊封大福興宮福德正神為相爺。
第二次建宮,嘉慶乙亥年,崎頂遭遇走山災害,災情慘重,道路交通中斷,大福興宮受損害餘盡,聖旨不知去向,當年先民發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修造道路,從大福興宮遷建於左側龍眼樹下老廟,現在廟前有歷史石碑為證。
第三次建宮,民國六十一年地方紳士善信大德有感福德正神神恩,由葉坤松先生、真味珍食品公司董事長王錦城先生發起,地理師賴碧球,建造人柯火、李玉章,普照寺捐地,地方人事集資於現址興建本大福興宮,至今三十餘年,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廟有漏水現象,經由主委李炳焜先生發起,委員會通過,九十五年,向信徒募款整修,凡捐五仟元以上,刻名留念,本次工程款硬體七十八萬,軟體一十萬,共八十八萬整。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 吉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