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嘉義市成仁街廣寧宮三山國王沿革史:
本宮座落於嘉義市成仁街一百四十二號,據史料及現今存在糯米牆(以糯米、糖漿及蚵殼研磨成粉攪拌為黏着劑加上清朝特有地紅磚堆砌而成),舊廟建於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陰曆十月興工,完成於次年冬天,創建是由「蕭成、林振魁、劉泰等謀祀之。」是經二十餘年,重修並建後殿(丙申興起,迄今戊戌落成)前殿供奉三山國王後殿供奉媽祖,即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一七七六至一七七八),為粵籍移民聯繫與文化教流工商業重地。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爆發林爽文事件間,諸羅城的三山國王格外顯零感應,因而擴大信仰的人群範圍。廣寧宮經林爽文事件遭慘烈的圍城之後,其信眾跨出原本僅粵東移民的拘限,進而普及於嘉義的一般民眾。
十九世紀初,又經一次擴建增祀韓文公【嘉慶十三年所置的韓文公祠木製掛聯】記載營建時竣工時間。
一八九五年乙未割臺後,種種統治政策,卻一再捏塑這座三山國王廟的歷史形貌。日本統治者於明治廿九年(一八九六年)五月發佈學制,台灣十四要地設置國語學習所,開始其全面性文化改造政策。(本宮當時有事務室及兩間教室及有三間職員宿舍,另外尚有兩間教室及兩間宿舍),廣寧宮是當時嘉義公學校的主體,可知當時廟宇之大堂軒闊大。
明治三十九年(一九零六)三月嘉義丙午大地震,災情空前絕後,廣寧宮建築物三分之一倒塌,三分之二半毀。本宮於大正四年(一九一五)由林海、賴鴻濱、郭連登領銜整建完成,至此廟貌才出現具體形象。
重建後的廣寧宮,仍與嘉義文風維繫不解之緣。首先是原嘉義文廟孔子牌位移祀至此,本廟兼具孔廟身份。嘉義文廟在割臺後為日軍守備隊佔住,充作營舍。丙午大地震時,亦遭嚴重破壞,孔子牌位移祀於南門文昌閣,而文廟拆毀新建嘉義醫院,其後寄祀之文昌閣亦因道路擴見而拆除,嘉義仕紳遂於一九一五年廣寧宮重建完竣後(民國初年或民國五年),連同孔子牌位暨原文昌閣五文昌夫子神像移祀於此。重建後的廣寧宮除了因殿宇宏偉足以妥神安靈外,或可溯其與儒家道統的固有淵源。
皇民化運動,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十二月地震,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爭轟炸重創市區,廣寧宮原址亦未免被災。又經各種事件發生,民國四十一年六月廿八日原廣寧宮舊址又被拆除,新建三山戲院開始營業。從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到民國四十一年(西元一九五二年),兩百年來嘉義人孰悉的地標廣寧宮,從此消失。現有廟貌由信徒奉獻樂捐,集資重建。
然而三山國王的信仰並不因廟宇拆除而一併消失,此後諸神明金身遷祀於原先廟宇的天后媽祖祠一偶,在經幾度改善興建後即成今日所見廟貌。然而祠宇的衰頹並不意味信仰的低落,這四十餘年間廣寧宮猶兩度分靈他處,靈顯庇及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