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沿革誌
本宮位于中山里與打簾村交界處,中山里俗稱「三塊厝」,仍由「本庄」「李厝」「青仔宅」三角頭所組成,因廟地處于「李厝」,因而有「李厝土地公」稱呼,民國初年先人均以務農為業,當初水利系統尚未全面開發,夜間必須阻渠甲水灌溉,整夜不眠不休相當困苦,就在夜間巡視水道之際,時常看見白髪老人在同一區域走動,走近一看只見兩個石頭,此種顯像鄉里傳聞甚多,因而才有李烈東、李畜、李成讚...等地方前輩倡議興建土地公廟,當時因經濟條件較差,只能以土磚塊造個類似伍營廟之小廟,裡面只恭奉那兩個石頭,民國五十五年間將位置往東移重建在大排水溝堤防邊(本宮前身),在民國七十二年間,因金爐破裂不堪使用,土地公夜間托夢給剛從台北返鄉經營金飾生意的張正祥先生,請他重建金爐,就這樣一直在原地受鄉民敬拜,自民國九十二年起縣府時常來文要求遷移土地公廟,長期以來因找不到適當地點重建所困際,民國九十六年初,新地主陳秋木先生在興建廠房時,不知何原因,明明地基已打好了,臨時決定把最南邊留下寬八.二公尺長十八公尺的空地,後經楊平雄先生出面接洽,年輕有為陳先生欣然答應捐地,經擲筊請示土地公,果然三筊確定要在此地奠基重建,於是李成耀、楊子龍、楊吉信、楊平雄...等人發起重建土地公廟,並推荏本人來主持重建事宜,經四處參觀後,確定仿效埔鹽西勢湖村土地公廟樣式興建,在十日內就募得壹佰餘萬元,經比價後以原承建商許東霖先生工程價較合理,經委員同意後,就將主體、六角亭、金爐及廁等四項工程全數委其承包施工,民國九十六年農曆元月十九日正式破土動工,工程進行相當順利,捐款也非常熱烈,終于如期在農曆十一月初七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當日人山人海,臨近鄉里聞風而來,參加普渡者不計其數,真是神威遠播、熱鬧非凡。
本宮工程款及其他設備費用計肆佰捌拾萬柒仟陸佰壹拾元,破土動工至入火安座大典開支計陸拾柒萬參仟貳佰參拾伍元。
總支出為:伍佰肆拾捌萬零捌佰肆拾伍元
溪湖鎮中山里福德宮重建委員會
楊清淇敬撰
2013年6月13日,訪問鄰居陳秋木先生:本宮設有管理委員會,另外於每年農曆11初7安座入火的慶典紀念日,舉辦大拜拜,並擲筊選出爐主乙名、頭家八名。來拜拜的人主要是中山里及鄰近埔鹽鄉打廉村的居民。
福德宮原本設在埔打路旁的大排水溝邊,面向東方。後來把廟址往北方稍稍遷移,原址開路,即目前溝邊的小路。因廟地不足,剛好我蓋工廠,原本南側留一小塊地預備種菜,後來廟方要向我買那塊地,我就表示可以把去拿出來蓋廟,這也算是巧合,新廟朝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