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岩」或「巖」為閩南地區對寺廟的特殊稱呼,《彰化縣志》記載:「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依中研院民族研究所林美容的研究,認為「岩」從閩南 移民早期稱的山寺到後來因相沿成習,不在山者,也稱為巖。有些則是因襲祖廟之名而稱為巖,尤以拜觀音或清水祖師的寺廟,常稱為巖。
泰安岩為清道光14年(1834),由張姓先人(據傳為張娘傳君)由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牛皮社邑放庄奉請當地 觀世音菩薩,隨之移民來台奉祀於此地,清 咸豐年間由信徒募款以木竹造小廟安奉,當地又稱為觀音廟(或稱觀音亭、觀音祀)。香火傳承距今已有178年的歷史。 日明治41年(1908)重修成泰安岩現今格局。日治時為張厝、芋寮(廣興村) 的公廟,為社頭鄉社頭二保之公廟,地址為台中州員林郡社頭庄社頭二保武東保 343番地。
泰安岩原由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仕張金昌先生擔任管理人,戰後由張俊原先生接手,其行政管理原屬寺廟管理人制,後於民國70年7月19日變動為管理委員會制至今。後又曾歷經二次重修。 泰安岩現址為彰化縣社頭鄉廣興村廣興巷13號,在漢人移民之前,此處原屬 平埔族大武郡社活動之地,而「社頭」之稱則代表當時此處為大武郡社頭目首領居住之地。廣興村舊名芋寮仔,因初墾時水利未修,搭寮於此植芋而得名。泰安岩 為廣興村村民的信仰及活動中心,廟前老榕樹鬱鬱蔥蔥,為村民、耆老閒話古今休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