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明未清初鄭成功欲前進臺灣做為反清復明基地,將金門區域內的林木砍伐用以建造船隻,而使金門地區因無樹林以遮蔽風沙,居民飽受生活不便之苦.趙氏後人才於康熙初年(西元一六六五年)隨護蘇王金身遷居於澎湖.再於康熙四十年(一七0六年)來臺,進入鹿仔港(今鹿港)金門驛館駐腳,蘇王金身暫奉館內.而趙氏先民也擇於該地墾荒闢地,因與故里澎湖地理形狀相似,後來便將此地稱為 澎湖厝而蘇王爺隨同趙氏定居於澎湖厝後,訂定初到之日,農曆的十月十日為其聖誕千秋日.更降駕自稱為 蘇府二王爺,從此便以蘇府二王爺之稱而沿用至今.而蘇府二王爺駐駕在金門館期間神威顯赫,濟世神蹟頻傳.以至王爺定居在澎湖厝時,也常來迎請王爺回金門館,受信眾的膜拜與請示.澎湖厝因日據時代的摧殘,生活困苦,以及光復後為生活忙碌.出於無奈才將蘇府二王爺的開基金身滯留在金門館(開基蘇王).目前裕安宮內的神像,皆是後來才陸續彫奉完成.目前澎湖厝裕安宮有了自己的神廟,廟內也重新彫奉了蘇府大二三王.雖然是金門伍德宮系統,不過裕安宮並沒有其他四位千歲的神像,也沒有金門蘇王特有的三軍爺. 因為庄內人口不多,且多從事農務,暫時無法建造傳統的廟宇.所以在十幾年前,由眾人決議,購買路邊這排房屋的其中一間,經整修裝飾做為廟宇,再舉行入火安座大禮.始有現今之廟貌.裕安宮自古每年皆以擲筊產生的值年爐主,負責供奉神像.為了要建造屬於自己庄頭的神廟,才想出以收丁錢的方式募款.最後以每丁收一萬元之價,才買下了這間平房做為廟產,解決多年來神像無廟宇棲身的問題.雖然簡單,不過,也可以說是地方廟宇上的一個特色.裕安宮便以一般房屋的格局來佈置神廟.首先騎樓部份為三川殿,天公爐正坐門前,兩側還設有龍虎石堵.龍邊的地下,用竹符設為中營.另外,為節省空間,門神是設計成四片軌道玻璃門,玻璃上彩繪神像.開合是往兩旁推拉,外觀跟一般廟宇無異.進入廟內,裕安宮除了中爐的太子元帥,以及主爐的顧爐千歲外,其他神尊全部都供奉在神龕內.大廳內前面就只有一座神龕,兩側各有一座拱門,後面是儲藏室,樓上則是廟方開會用的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