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福建省興化府人移民台灣時,攜帶媽祖香火來台,於鹿港草仔市一帶興建廟宇。廟名「興安宮」,取其「興化平安」、「興化安寧」之意。
嘉慶三年(1798)鹿港發生大地震,略呈傾頹的興安宮頓成瓦礫,地方士紳周文川不忍老廟荒毀,特向興化族人發起募金倡修,而廟體結構格局大致 維持舊式。
咸豐元年(1851)由興化藉人士徐鍚麟、周文銓、蘇代生、蕭日新等人士再倡議重修,規模依然保留舊制,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隨後光緒四年(1878)曾再行大修工程,而光緒十八年(1892)光緒廿年(1894)亦有小修,但廟體未有大變化。
民國74年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2年由政府提撥經費修復,至民國85年完工,並舉行安座大典。三百多年歷史的興安宮,廟貌與格局仍保存古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