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明朝永曆十五年,鹿仔港遷街。施姓族人由泉州晉江縣埔頭鄉恭迎普庵祖師金身渡海來台,奉祀於埔頭街 (現今鹿港老街,埔頭是角頭地名)。康熙末年始建廟於港畔。
祖師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師,法嗣,名肅印,號普庵。宋孝宗乾道五年完寂。初時振化於袁州南泉山,故以南泉宮為紀淵源。並以尤、黃二千歲、六王府、太子元帥、法主公、吳夫人媽等配祀焉。宮坐東北,面西南,臨海與祖籍晉江遙遙相對。自是靈異屢顯,海陸盡瞻恩澤,來往船舶、行人經此必入謁,禱者其應如響,香火久而彌盛,而滄桑變幻莫測,宮隨港門淤塞而漸頹廢。二百五十餘年來,歷有修茸,而遠者其詳難考。清道光庚戌年,鄉人施仕那、施溯元重修。光緒十二年丙戌劉清水等重修。宣統三年辛亥,宮殿毀於洪水,廟中文物悉遭流失,獨祖師金身安然無恙,街中善信異之。施家平乃以土 建造正殿,販竹材建拜亭,暫存聖跡。
迨至民國12年(1923),黃清俊、施秦、施瓊玖等提倡改築磚造,擴建內殿、拜亭。民國50年(1961),施金獅、洪慣等並配兩廂(室仔)。民國64年(1975),本宮因久經風雨侵蝕多呈破損,丹 金漆脫落殆盡,遂至頹廢。黃三德、施文藕、林德興等倡起重修,施瓊玖、施双月、林鐘靈等鼎力囊助,施力、郭火利、施朝輝等則奔走勸募,街之善信,捐者踴躍。於民國64年(1975)十月擇吉興工動土,宮貌煥然一新,十二月告竣。
自民國64年(1975)重建以來,南泉宮香火日盛,各地善信接踵前來膜拜,絡繹不絕。適逢政府施行都市計畫,改善交通致四周路面高過本宮地面甚多,本宮地處低窪,雖亦隨其昇高,只能昇至正殿基面而已,又梁棟瓦桶等建材久經風災水患,強半腐朽,每遇下雨積水盈尺,深以為苦。嗣由黃三德、洪慣、黃施碟、黃有諒、施山木、施炳南等倡起,得鄭一靈、洪慣、施黃蝶、陳清標、粘仲仁等鼎力讚助,施木桂、林德興、吳建成、陳邑錦等協辦,蒙各地善信人士慷慨樂捐,遂慶議成。擇民國81年(1992)八月動土先建廂房(室仔)。民國82年(1993)三月擇吉動土拆宮,四月起基興工建宮。民國84年(1995)十一月二十五日子時入火安座,民國85年(1996)十二月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