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福海宮位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它原本是為了來往閩台之間,經營船頭行的郊商所興建。直到清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當時的彰化縣令楊桂森精通勘輿,出巡本地時,看出福海宮所鎮乃為龍蝦活穴,有鑑於當時的福海宮廟宇窄小,又是「土角厝」,實不相配,遂倡議改建。
福海宮坐東朝西,是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的意義。右後方有一座『福海公園』,右前方則有一口「龍泉井」,與廟埕的旗杆有取其陰陽均衡之意。
福海宮坐東朝西,是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的意義。右後方有一座『福海公園』,右前方則有一口「龍泉井」,與廟埕的旗杆有取其陰陽均衡之意。
當時,在楊桂森離台返鄉時,福海宮只完成正殿,而且楊桂森曾留偈言:「嗣後福海宮如逢重建,必須座進丁字尺,宜有官銜之人方可負重建之責等指示」。因此,福海宮在日後的百年左右,一直未予整建重修,竟至杉木腐朽,廟頂坍塌,風雨來時,還得在神像上戴斗笠遮雨,王功人都無奈的稱為「媽祖拿雨傘」。
自楊桂森改建福海宮至民國四十七年,已有一四七年之久,其間風雨侵襲,殿宇傾斜頹廢,又由於楊桂森縣丞的偈示,後人不敢妄動修造有失崇奉,為顧及安全經王功村民決議重建,敦請彰化縣首屆民選縣長陳錫卿擔任名譽主任委員及主持破土典禮,擇吉日於民國四十七年荔月動工,工程初期,正當財源短缺時,突然奇蹟大展,王功沿海附近虱目魚苗大發,家家戶戶不分晝夜張網補撈十二天之久,苗商每日運銷台南才得知全省其它沿海並無類似所獲,唯獨王功僅有,慶豐收之餘擁躍捐獻,福海媽祖神威顯化幫助建廟的鐵証,因此,工程提早同年臘月完工。
建立沿革:
福海宮是本鄉有名的媽祖廟,是王功居民的宗教信仰中心。
清朝時期,閩南漁民往返閩台海域,冬天時風浪大,於是將船上奉拜的湄洲媽祖置於王功庄的青龍崙避風,媽祖得以居龍穴吉地,且立廟奉祀。清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當時的彰化縣令楊桂森精通勘輿,出巡本地時,看出福海宮所鎮乃龍蝦活穴,有鑑於當時的福海宮廟宇窄小,又是「土角厝」,實不相配,遂倡議改建。福海宮佔地甚廣,坐東朝西,是依據原址退後三步興建,廟埕豎立旗杆兩座,昭顯福海宮屬「宮廟」的意義。民國四十七年曾擔任了三屆縣長陳錫卿先生擔任福海宮名譽主任委員,主持福海宮重建的破土典禮,同年底完工。而後經歷了幾次修建,而有目前的風貌。
福海宮座東朝西,佔地很廣,擁有五千坪大停車場。廟前的牌樓十分顯目,廟埕豎立兩座旗桿,象徵著福海宮所具有的「宮廟」地位。正殿古樸莊嚴,媽祖坐鎮神殿中,千里眼、順風耳侍立於前。後殿樓高三層,備有膳房供住宿,二樓為圓通寶殿,供俸觀世音菩薩及十八羅漢,三樓為凌霄寶殿,奉侍玉皇大帝,是王功地區民眾重要的信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