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緣由明末清初,距今約三百餘年前,由黃姓十二世祖先從福建漳州府紹安縣官陂鄉五通村來台,隨身奉請五顯大帝屘王金像,由鹿港登岸沿路來到埤腳庄落腳居住,建造茅屋棲身,五顯大帝屘王之金像就被安頓在茅屋中,由該善信朝夕虔誠的焚香膜拜著,此種情況一向不被外人所知,後因破舊不堪的茅屋,每至晚間常有五道燦耀奪目的豪光發自該茅屋,附近居民時感驚異,經察究後發現茅屋中奉祀有五顯大帝金像,方悟為五顯大帝顯聖所致,始被附近居民傳開,後因眾人眼見該茅屋簡陋不堪再使用,始召集各方善信商議建立祠堂供奉祀,自此而後五顯大帝神威顯赫,代天宣化、信徒遍播,膜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恩澤廣被,無遠弗屆,萬民咸慶,至道光五年〈西元1825年〉歲次乙酉年,由二重湳士紳黃心南發起興建為小廟宇。
至昭和5年〈西元1930年〉歲次庚午年,地方士紳黃添池、黃榮章等為鑒於年久失修之小廟宇破舊不堪使用,隨即發起籌募重建五通宮之舉,經得各方善信相互熱烈響應捐獻興建,費時四年有餘始告竣工,即今尚存之前殿廟貌,後為使宮務之推展及管理臻於至善,於昭和12年〈西元1937年〉公推地方士紳黃合益為首任管理人。
五顯大帝之誕生距今已有壹仟零貳年,在埤腳五通宮登基已有參佰餘年之歷史,因五顯大帝神威顯赫,護國佑民,靈感深植民心,為十方善信所敬仰,現轄有大村鄉、員林鎮、埔心鄉、溪湖鎮等四鄉鎮共有十庄,信徒廣佈全省,各地設有分靈之廟宇,每年逢農曆九月二十八日五顯大帝聖誕之日,各地分靈之廟宇均紛紛回駕謁祖進香,場面熱鬧盛況非凡,為期十數天。
宮中設置有前地方賢人秀才黃火練老前輩著作之六十六卦籤詩供十方善信求問,由於五顯大帝籤詩卜來相當靈驗,以此著稱,是故平時不辭千里前來求籤問卜膜拜者也眾,徐徐之香火燃燒不輟,日以繼夜的迴繞著堪稱古蹟,巍峨壯觀直豎雲宵之偉哉廟宇–五通宮。
根據南遊記所載:如來佛祖賜華光五通
一通天,天中自行
二通地,地中自裂
三通風,風中無影
四通水,水中無礙
五通火,火中自在
本宮即依聖意所示取宮名曰「五通宮」。
詩曰:
五帝司迎宇廟新
通達八威顯神恩
宮生誠化神可感
共創普賢了悟真
奉祀神明 (主神之外):
五顯大帝的由來,傳說是南宋年間,康王遇難,五顯帝君顯聖造泥馬引渡康王過河脫險,康王即位為皇帝,感懷恩澤,特敕封為五顯帝君。明朝年間,被敕封為「五福大帝」。因此,五顯大帝又稱為「五顯公」、「五顯靈官」、「五福大帝」、「靈官大帝」、「五行大帝」、「白顯大帝」,屬於民間信仰王爺的一種。
五通宮的五帝爺部將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南遊記內有記載到之外,在小法咒內也有一段,"高明高覺隨吾走;風火二將隨吾行"
高明和高覺,就是千里眼和順風耳
本宮後殿一樓左廂供祀先賢黃添地、黃易地之靈位,為感念先賢熱愛鄉土,好善樂施,協助重建工程,恭設其靈位於長生祿位,供萬民參拜,讓後代子孫「見賢思齊」。
祭祀活動:
五通宮的五顯大帝,其信仰分佈於大村、員林、埔心、溪湖四個鄉鎮十庄頭,像大村黃厝五行宮、埔心菜寮五龍宮等,都是其分靈宮廟。為便於輪流值年爐主,故依帝別劃分奉祀區域:
大村五通宮的五顯大帝信仰五個角頭
大帝:由菜寮、梧鳳、中竹里善信奉祀。
二帝:由二重湳善信奉祀。
三帝:由新興村善信奉祀。
四帝:由加錫、員林、大崙善信奉祀。
屘帝:由埤腳、埤霞善信奉祀。
大村五通宮的五顯大帝,共有五尊,但只有屘帝是三眼造型。
主祀神尊誕辰千秋舉辦消災解厄祈福法會,並誦經為善信讀文疏,祈求闔家平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諸神聖誕辰千秋,信眾準備水果供品祝賀神聖誕辰千秋,祈求闔家平安。
農曆七月份舉辦普度法事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