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原茄苳林庄的範圍,呈塊狀大集村,以杏林宮為界,以東稱為頭前厝,以西則為後壁厝,在道光年間《彰化縣志》已有茄苳林庄的記載。明治42年〈西元1909年〉隸屬臺中員林廳大庄區管轄,戰後,本村沿用原庄名,但去掉「林」字,稱為茄苳村至今。茄苳林地方據傳由先祖來自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吳由、吳三才等人所墾成,目前吳三才子孫居住杏林宮以東,俗稱頭前厝,而吳由子孫居住西邊,俗稱後壁厝。
杏林宮為本村居民信仰中心,主祀康趙二大元帥,傳於咸豐年間居民築茅屋奉祀,並於同治6年(西元1867年)改築為磚廟,沿起距近一百餘多年。前考據本庄環境優沃,民風樸實,而當時兇頑未化,宗教未分,荊棘遍野民不聊生,適時松柏坑受天宮北極玄天上帝,恩派麾下二將,康趙二大元帥尋源降臨本庄,先民發現氤氳正氣,福至心靈特地撈起,編茅為廟供奉,俎豆馨香,四時不輟;爰是神靈顯致,臨乩宣化,始庄眾有所警惕之心,樂以善為,亦即本庄宗教有所憑依,奉為不二也。
本宮肇始奠基於光緒3年(西元1877年)歲次丁丑年正式興建,成立謂元帥爺廟。嗣於民國2年(西元1913年)歲次癸丑年修建,宮名定曰「杏林宮」,義取惠蔭載德之功,非鍼砭不稱其右者。
至本次民國54年(西元1965年)歲次乙巳年再次重建,歷經九十星霜,所有建材不堪蟻蝕,塗磚腐化形成危險建物,幸有心人士鑒及每逢潦年滴瀝難安,且考驗「八七」水災頹塌堪慮,為保持聖蹟,並利本村村民集會,特聘專家設計,鳩集全村創舉贊襄捐輸以銘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