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日治時期,漢人於今大埔此地發現平原,陸續進駐農墾,漸成聚落後,1901年被劃入大埔庄,大埔位在彰化市南境的沖積平原上,鄰大埔排水溝,為彰化平原一部份。
日治時期,大埔範圍大約是今轄延平、延和、成功、南瑤、南美、南興等六里。現今的大埔,大致是延平里的西界開始,向東直到大埔排水溝,住宅區多以大埔為名,加上縣道137線縱貫於此,也是以大埔為名,向南直到彰化市界,接續彰員路。
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最早時的土地公廟為獨立的三面土埆牆立在田間,內刻奉一石碑,上刻福德正神,位址在15弄裡,今已改造為社區,約有超過百年歷史。
因社區改造,損及原來的廟樣,於民國六十七年於今址的左後方置雜物處改建;
延續原來的格局改為堅固的三面磚牆,水泥造遮雨的小廟,但另塑一神尊至彰化花壇文德宮分香安座,名為華虹宮 。
民國七十五年,因土地公廟一直發爐,逐發起重建,七十七年落成,八月二十一安座至今。
原來的匾額及神尊保留在今拜殿內。
書法落款為戊午年,為歐陽錦華書。
中間為最早戊午年的神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