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福善寺原名福吉菜堂,民國六年時,只是一個十坪大小草寮樣的土埆厝,當時福吉菜堂的四周都還是農田;
以靜坐為主。
主祀為觀世音菩薩,由大陸普陀山分香而來。
民國六十八(己未年)因擴大整修,落款為福吉佛堂。
目前建築物外觀維持擴大後樣貌至今。
民國八十年後改為福善寺。
寺院的彩繪雖不似道教華麗,但時間一久色彩漸失,民國九十七年也請通宵師父重繪。
簡介與相關圖片:
福善寺在經過近百年來的時間磨練,由原來靜座形式-帶髮修行的福吉菜堂,變革為福吉佛堂,一直到現在改由四大執事維持運作的福善寺,主持花了相當多的心力讓更多人的信仰得以維持,並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寄托。
最早的主祀為觀世音菩薩,民國六十八年整修後,設計一大神龕
先安菩薩金身。
在改為福吉佛堂後,釋迦牟尼佛為佛院最尊者,也增加為福善寺主祀。
民國七十年請鹿港施鎮洋師父做內部裝飾,包括佛祖的神龕、神桌等。
前埕的供奉桌也為施鎮洋雕飾,陪祀的神龕及前殿的神桌也同時請施師父一起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