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八卦禪寺鑒於民國三十五年十月,創寺時名「福涵堂」,後為展現地方特色,且位處八卦山側,又因信眾建請,雇於四十三年第一次寺廟總登記時,改名為「八卦寺」。後為表明本寺為正信的佛教道場,避免與一般民間信仰混淆,故於六十二年第三次寺廟總登記,更名為「卦山禪寺」。
本寺位於彰化市桃源里龍涎路一零一號,在彰化是東郊,距火車站或中彰快速道路草子埔段車程約十分鐘,座東朝西,面積八千三百二十平方公尺。四周青山環繞,寺內花木扶疏,蝶鬧蜂喧,宛如世外桃源。寺後有兩口三尺深的湧泉,甘甜清冽,供人飲用,誠是清修的好地方。
本寺原屬先天派齋堂,主奉觀世音菩薩,現任住持釋依戒接任後,改為臨濟宗。寺中原住八名齋姑,隨後亦披剃出家。
本寺緣於楊帶老居士〈法名昌金,雲林縣莿桐鄉人,,〉,於民國卌五年,從西螺徒步越過濁水溪,跋山涉水,覓得現址,因為不忍眾生苦,故發願於此建道場,開山墾地,建茅草竹厝三間,作為禮佛修道之所,並有彰化市「靜養堂」楊養居士,提供其自民國廿五年以來,所公奉之一尺三寸的泥塑觀音、善財、龍女聖像,取名「福涵堂」。後有阿義嬸捐獻坡坎下方,日據空襲時,疏散用之茅屋土塊厝數間及承租地,做為廚房、餐廳及女眾寮舍之用。
次年楊老居士往生,楊得意居士〈法名德靜〉,繼為第二任住持。卅八年著手已半磚瓦半木造改建大殿,將原建之竹管厝移到東廂,覆以黑瓦,做為臨時佛堂、客廳及男眾寮房。四十一年,坡坎下方的女眾寮舍茅屋不堪居住,故於大殿右側建木構平房,女眾移居於此。四十七年十一月大殿竣工,佛像安座,前後費時十年。同年,辦名眾講習班,為附近名眾授課,授課內容有佛學常識、國語、三字經、孝經、弟子規、幼學瓊林、四書、佛教音樂等,人數約有九十人。五十六年十月拆除東廂竹管厝,建二樓鋼構,做為廚房、講堂、客廳、寮房。後因信眾日增,大殿不敷容納,且東廂是二樓,西廂是一樓,高低落差大,外觀甚不勻稱,故於六十三年十月,大殿拓寬以鋼構重建為仿唐式現代建築,西廂亦遂改為二樓,六十五年五月完竣,佛像安座。此後信眾倍增,每次法會時,齋堂不敷容納,用餐時常需延伸至戶外,飽受風沙、日曬之苦,故於七十二年擴建齋堂、浴廁。
同年楊得意居士往生,由慧靜及依戒二師分任管理人及住持,並於七十三年建山門、圍牆。七十五年建圖書館,讓名眾借閱書籍。並於七十六年起陸續開辦兒童、國中、青年夏令營,志工培訓七十五年建圖書館,讓名眾借閱書籍。並於七十六年起陸續開辦兒童、國中、青年夏令營,志工培訓營及周日兒童少年學佛才藝營等營隊活動;並定期舉行八關齋戒,培植佛教婦女合唱團,迄今廿二載。又不定期假縣政府大禮堂、體育場舉辦大型弘法活動。於此期間,大殿不敷容納,晚上的念佛共修、周日大悲懺法會及祈福粱皇法會,必須延伸至庭院草坪,營隊的活動空間與成人的共修空間屢屢相疊,不得不再擴建,故於八十一年在建三聖寶殿及寮舍,至此始成今日之寺貌。
本寺走過一甲子,熱心社會公益,慈善教化事業,護持佛教會及對佛法的弘揚不遺餘力,故自七十年起至今,每年均獲省政府;內政部頒贈匾額或盾牌,表揚獎勵。佛教會在台創會之始,及加入佛教會為團體會員,住持依戒自民國七十一年起擔任彰化縣佛教會的理事、常務理事至今。
(無沿革碑)
神龕~主祀觀音佛祖
(2012.11.10許惠雯 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