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沿革:
元清觀最早期為神明會的組織型態,清乾隆28年(1763)由泉籍人士林文濬、貢生鄭士模等士紳倡議修建,也是泉州人士在彰化的重要據點(另一個據點為「慶安宮」)。
清道光28年(1848)11月彰化大地震,五門殿及戲台崩塌。清同治5年(1866)重修,至清光緒13年(1887)完成。
同治、光緒年間重修元清觀前殿、戲台,正殿增高基礎,並加以髹漆。重修後由泉州七邑人士(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德化、永春)舉行三朝慶成醮,完成開光謝土儀式,此次的重修奠定今日元清觀的建築規模。三川殿楣樑上懸掛「溫陵福地」匾,即訴說著元清觀為泉州人的信仰中心。
日治時期實施市區改正,拓寬天公壇巷(今陳稜路),正殿及後殿右側遭部份拆除。光復後,元清觀遭居民佔用,至民國71年住戶遷出後,由市公所進行修護,民國74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二級古蹟。民國88年921地震,元清觀三川殿牆面受損,民國91年進行修復,保存元清觀的風貌。民國95年4月9日元清觀遭回祿之災,正殿與廂廊燒毀,民國100年1月5日上午9點15分,進行入火安座儀式。(部分參考陳仕賢《彰化歷史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