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64347_2479588225452222_5294342568723611648_n.jpg

書名:《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作者:李豐楙出版日期:2018 年 5 月


《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為「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書中從「節俗信仰」的角度觀察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宗教現象,並將之與臺灣、港澳對照比較。作者提出以下幾個主要論點:首先,多種族、多宗教的文化處境,使馬國的華人宗教受到友教「教節一體」的激發,不論佛、道信仰,參與節俗的比例均甚高,從而形成「教節一體化」的共同趨向;其次,在馬六甲、吉隆坡義山搬遷事件與檳城的宗祠祭祖,均強調其「聖教」屬性及神聖性用途。再者,對照同屬「理念移植」的代巡與九皇、仙師爺與唐番土地,後者能普及化的原因就在其節俗性質,較諸神廟便於跨越地緣與血緣關係,故建國後才方便凝聚華人,發展為九皇節、福德文化節。最後,華人善於利用「聯合的藝術」組織宗教團體。小則以慶讚中元的名義聯合街區、神廟力量,目標即捐助華教;大如道教總會,以「道教」名義聯合神廟,促使國民登記局改正宗教欄,並增加「道教」選項。凡此種種,都彰顯馬華宗教從「聖教」到「道教」的衍變,本書即透過節俗信仰論證華族亟需歸屬感,對內凝聚,對外則便於識別。本書作者李豐楙為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35臺大校友雙月刊/20187月號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早期從事道教文學研究,其後持續擴及道教文化、華人宗教,曾提出本土化的「常與非常」理論,解釋節慶狂歡、變化神話、神道思維及明清謫凡小說等,企圖與西方理論、如「聖與俗」對話。認為華人社會既有其思想、信仰、神話及習俗,從民族思維詮釋其宗教信仰,始可理解其中的文化心理。在中研院任職期間參與馬來西亞調查計畫,針對華人在多元化種族、文化的社會處境中,因而激發其宗教創意。

資料來源: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9/01/e58fb0e5a4a7e6a0a1e58f8b118e69c9f-e4bba3e79086e6a0a1e995b7e79a84e8a9b1.pdf

http://www.hss.ntu.edu.tw/upload/file/201910/8c4e54c3-ec04-4f95-9474-d7904e71346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