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宗教文化工作者甘村吉在他新著作─澎湖的王爺信仰圖錄一書中,開宗明義即稱澎湖的王爺信仰為瘟神信仰鬼、神演化而來,亦即鬼神的信仰,而王爺信仰之名稱只是今昔不同,現今稱為[請、迎、送]王,昔稱大[人難],名稱不同,皆為驅逐瘟疫,避災植福,祈求合境平安。

王爺,俗稱為「千歲爺」,亦稱「代天巡狩」。澎湖百姓大多簡稱為「王爺」、「千歲」。關於「王爺」的由來,傳說龐雜,莫衷一是,茲列述於后:(六種傳說。)

1.秦始皇施行焚書坑儒暴政之時,在京城咸陽曾經一次活埋三百六十名儒生,後人就尊為「王爺」加以祭拜供奉。

2.唐朝有五位進士,赴京參加科考,途中投宿某驛站,睡夢聽見數位瘟神預謀在此地區井裡,灑下瘟藥,傳染瘟疫為害百姓。五位進士聞之,決定犧牲自己拯救群生,齊頭各井自殺,以免鄉民飲用井水中毒,封為「王爺」。

3.唐代開元年間,道士張天師(漢朝張道陵的後代子孫皆稱為天師),道號「真人」。精通咒語符法,無邊法力名聞遐邇,唐明皇(玄宗)特召進京,為試其虛 實,預先安排三百六十名及第進士,在宮殿地下室吹笙奏樂。然後對張天師說:「這些怪異之聲音,請施法化解之。」張天師在皇帝面前,拔出配劍,口唸真言咒 語,且作斬妖之狀,聲音即刻消失了,玄宗異之,派侍臣查看究竟,才知三百六十位進士,ㄧ命嗚呼。玄宗為悼念這些冤魂,並懼其作崇討命,勒令天下建廟供奉祭 拜,並各封為「王爺」頭銜。

4.明朝末年,三百六十名及第進士,由於不願再滿清統治下為官,接自縊身亡,其靈魂昇天之後,「玉皇大帝」憫其忠烈,一一賜封為王,授命下凡,稽查人間善 惡,其王府稱為「代天府」,巡境稱「代天巡狩」。所以澎湖各村里「王爺」祭日慶典,抬神轎遊行,叫作,「出巡」(其他神明遊行只能撐繞境),也就是取「代天巡狩」之意。

5.明代初年,有閩粵三百六十名進士,一同坐船赴京參加殿試,不幸遇颱風覆舟遇難,無一生還,靈魂徘徊人間,不能歸天,皇上憐憫冤魂,特勒賜封三百六十位進士為王,且通令全國各地建廟供奉。

6.有朱、李、池節義三兄弟,個個擅長管弦,樂技如神,皇上禮聘入宮演奏,不幸,宮裡聽眾很多被奇妙之聲樂暈倒了,皇上疑其為妖怪,處斬之,冤魂升天,玉皇大帝憫其無辜,賜封為王,下凡稽核人間善惡,稱「三府王爺」。
總而言之,這些死於非命,負有「代天巡狩血食四方」(「遊縣吃縣,遊府吃府」)的三百六十位進士係臺灣王爺之本系。據傳:三百六十位王爺,計有一百三十二 姓,而臺灣的王爺佔其中一百零六個姓,本省寺廟,大多崇祀朱、池、李、吳、陳、張、林、劉、刑、蘇、雷、何、高、萬、沈、趙、倪、藩、郭、謝、楊、邱、 康、范、余、溫、周、梁、黃、魏等姓王爺。尤其以「池」、「李」、「朱」、「溫」、「蘇」、「吳」等姓為最多,而「池」姓王爺又為本省王爺之冠。一般寺廟 多以王爺數尊合祀,而稱二王爺廟(二王廟)、三王爺廟(三王廟)、五王爺廟(五王廟)。二王爺廟又多祀朱、池、李、蕭、吳、陳六姓中的任何二位王爺,稱二 府千歲。而三王爺廟、五王爺料或七王爺廟,則多祀朱、池、李、蕭、吳、陳、藩、刑、郭、沈、何、余、蘇等十三姓中的任何三姓、五姓、七姓,同樣各稱三府千 歲、五府千歲或七府千歲等。

王爺因與海洋文化有關,何況澎湖係孤懸海島,自然和天上聖母(媽祖)發生習俗關係,由此兼具海神之特質。王爺本來是瘟神。相傳「王爺船」(王船)所到之 處,都會引起瘟疫蔓延,故各地區居民因懼怕而加以祭奉。臺灣的王爺按地區之分布而論,乃以澎湖、臺南、高雄、屏東等沿海為最密,其他地方較次,臺北、宜 蘭、臺東最少。其中臺南縣有一一三座最多,花蓮縣有一座最少。王爺廟宇全省共有六八四座,佔全省寺廟九分之一居第一位。而以臺南之南鯤鯓王爺廟「東隆宮」 的香火最盛。

而澎湖寺廟之數目乃呈遞之趨向,計至八十二年有一百五十一座之多,王爺寺廟(以王爺為主神)有三十九座之多,幾乎佔四分之一。一般而言,王爺一律有姓而無 名,但依據連橫先生之認為「王爺」即鄭成功,因鄭氏開臺有功,及亡,民間建寺廟祭祀之,因時已歸滿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已「王爺」稱之,因開府東 都(臺南),代行天子事,故稱「代天府」及「代天巡狩」。此種說法似乎可以自成一論,但是在善男信女一般心中的王爺,根本就是祀的人魂鬼魄(瘟神),而臺 澎居民皆來自大陸閩粵地區,宗教信仰亦承襲大陸之遺緒,連民俗學家林衡道先生亦認為「王爺」係淵源於中國大陸。

資料引用:
劉枝萬,1983年,《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蔡相煇,1989年,《臺灣的王爺與媽祖》。   臺北:臺原出版社。
黃文博,1997年,《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聞來源:澎湖時報 2011.06.09

新聞網址:http://www.penghutime.com.tw/newsdata.php?no=11060222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