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山醫學大學與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首屆「臺灣民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6月18、19日於中山醫學大學隆重登場,特別以瘟疫為主題探討「常與非常——疫情下的民俗研究」。本次民俗學學術研討會首次在醫學大學舉行,深具意義。醫療本是民俗學中的重要項目,而中山醫學大學一直致力於醫學人文與社會責任的實踐,近年來積極與社會、地方互動,本次研討會即是其中成果之一。

 

研討會也由臺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臺南開基玉皇宮、馬鳴山鎮安宮合辦,各地道壇、宮廟、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共同協辦,於61819日於中山醫學大學誠愛樓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由校長黃建寧教授主持。此為民俗學會議本屆主題為「常與非常——疫情下的民俗研究」。民俗表現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現在「非常」時期,自2019年開始Covid-19迅速擴散肆虐,逐漸演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面對這場人類歷史上的浩劫,民俗界並未缺席,各方紛紛竭盡所能貢獻所長,協助大眾度過瘟疫的非常時期,因此本次研討會將以論文發表、座談會的形式,來共同探討民俗如何因應常與非常時期。

 

民俗界自古以來就有驅逐瘟疫的傳統,本屆研討會主要在探討這些傳統,包括迎送代天巡狩的王爺所舉行的王醮,以及神明所做的各種驅瘟儀式、派藥、保安祈福等措施,還有道士法師所做的除瘟祈福法會,以及原住民除穢驅疫的祭儀等等,內容豐富多元,可從此看見民俗界長期以來對於驅逐瘟疫不遺餘力。

中山醫學大學頒發感謝狀於合辦單位(台南興濟宮)

本次論文發表分設學者與青年兩組,共計發表39篇論文,旨在鼓勵青年從事民俗學調查與研究,並增進其與學者的交流互動,期待能藉此讓民俗學研究得以永續傳承。除了國內的研究者之外,尚有來自日本、馬來西亞、俄羅斯、波蘭、韓國等國的學者與青年發表論文,期待透過各國不同的視野,達到國際交流、啟發彼此的功能。

 

其次,兩天將各舉辦一場專題演講,18日由國際知名道教學者,政治大學李豐楙教授演講「瘟疫與代巡信仰」;19日由玉山青年學者,成功大學吳易叡教授演講「從義祠到安寧病房:星港華人死亡的除魅與權利剝奪」。兩位為來自不同的世代的優秀學者,分享其研究觀察所得。

 

此外,尚有兩場座談會,18日的第一場由輔仁大學宗教系張超然教授主持,邀請來自臺灣各地的吳驊峰、陳廷彥、王國信、鍾昂翰四位道長,分享他們在疫情期間所做的驅瘟逐疫儀式,並討論道教儀式法會在疫情期間,對安定社會人心可發揮怎樣的功效?而面對現代社會的變遷,又該如何因應調整?19日的第二場由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教授主持,邀請中研院研究員丁仁傑教授、中山醫學大學心理系王郁茗教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主任吳易澄醫師,分別從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的角度出發,進行跨領域的座談,討論在瘟疫橫行期間,民俗扮演怎樣的角色?以及民俗如何與醫學、科學合作等等問題。為因應疫情,研討會採線上會議的方式舉行,有來自臺灣各地、海外的同好參與,在疫情時代下,透過更多元形式交流互動,也是疫情時代的常。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