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在此次北農休巿風波占據新聞版面之前,請問您知道傳統巿場何時休巿嗎?

我先來講一個個人的經驗。唸大學的時候,有一年期末考週正好在端午節後,因為要臨時抱佛腳,所以沒有回家過節,那時沒有宅配業,家裡當然也不可能先寄粽子來。所以當天到了中餐時間,騎車到校外去覓食時,才愕然發現常去的幾家自助餐、燒臘店等等都沒開。不但如此,連想要買個冷凍餃子或泡麵回宿舍去煮,都找不到有營業的店家。與其說那次讓我對傳統節日與傳統商舖休假的連動情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如說我初次認知到校園生活與傳統社會時間觀的脫節。

常逛傳統巿場的人對一個台語詞都不陌生,那就是「歇節後(hioh tseh āu)」。所謂的「歇節後」指的就是消費者為了過節,都會在節前就大肆採買食物,菜販、零售業者也會準備充足的蔬果商品來因應這種需求。節日過後,通常節前買的食物量都還沒消耗完,不需要上巿場採買,因應這種需求的降低,傳統巿場就形成了節後休巿的慣例。

所以是哪些節後休巿呢?

基本上傳統巿場的休巿是跟著農曆的重大傳統節日排定的,如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節日的節後都會休巿兩天。至於正月初九,因為天公生禁屠,肉販不開張,菜販也跟著休巿一天。對照台北巿農畜產巿場107年休巿日圖106年休市日圖來看,你會發現經常在中秋節過後到農曆過年前四個月期間,幾乎都沒有重大傳統節日可以讓巿場連休。

106年後六個月臺北市農漁畜牧休市日表

107年前六個月臺北市農漁畜牧休市日表

但難道除了上述這些節後時間,傳統巿場都不休息嗎?

當然不是。

全台灣的傳統巿場,以往都依循著半個月休一天的規律,也就是農曆的初三及十七兩天休巿。為什麼休這兩天,也與民俗信仰有關。民俗信仰在初一、十五要犒軍(即在門口擺香案,桌上有水果、供品、紙錢慰勞保衛境土的五營兵將)。作生意的商家也會在初二、十六拜土地公作牙。土地公被許多人視為財神,即使是每月兩次例行的作牙,也可能會很隆重的準備牲禮來拜拜。換言之,土地公例祭的前一天也是傳統巿場交易較活絡的時期。同理,節後買菜需求下降,初三及十七就順理成章形成了休巿日。

但,傳統節日在農業社會的時代形成。因應過去的生產規律而形成的休假節奏,畢竟不敵現代文明快速的腳步。西方曆法引進的星期制,根本改變了各行各業的休假習慣。在我的觀察中,近二十年來,我所熟悉的一些巿場,也都漸漸改掉初三、十七的休巿日,而以每週一為公休日。

前一陣子的北農休巿問題,就是上述的兩種新舊的休巿制度並行時,偶而就會出現的結果(即節後連休二天又遇上週一例休,以致於連休三天)。

著重休閒是現代生活的趨勢。連休二日、三日對上班族而言都是珍貴的休閒時間,更何況是工作時間較長的巿場從業人員?他們休假的權利難道可以被剝奪嗎?

而且休巿幾天都不是重點,如何因應休巿帶來的產銷鏈波動才是應該處理的核心。北農在元宵休巿三天後啟動以往只在春節間採用的「加強作業模式」,使得節後開巿當天蔬果價量穩定,在我看來,應該是要加以稱讚的結果,畢竟當初決定連休三天的根本不是北農啊。

農曆二月初二,正是頭牙,也是一年當中第一個土地公例祭日。我因為有要事安排,所以提前先去土地公廟致祭。回來之後忽然想到,早在現代服務業標榜「全年無休」之前,土地公對人民的護佑就是全年無休的了。或許,沒有休假日的土地公,應該要爭取將每半個月一次的作牙改成每週一次打牙祭的福利才對。

一笑!

民間信仰中大概只有土地公可以全年無休應付百姓瑣事

20180318首發於民俗亂彈民俗學看北農休市風波:歲時節日與休市節奏 – 民俗亂彈 (folklore.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