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食無三把蕹菜,就欲上西天」,是臺灣常聽見的一句俗諺,意思是指自不量力,或是「做鬼,也搶無蕹菜湯」,形容人動作慢或懶惰,就算當了鬼,也搶不到最便宜的普度祭品。從這句常見的民間諺語,也能表達普度民俗中的祭品意涵,成為民俗俚語的代表之一。

「鬼」在臺灣擁有特殊地位,人們對其有複雜情緒,在漫長歷史中發展出許多相關儀式,普度儀式就是其中的一種。普度是臺灣漢人常見民俗儀式的通稱,可能會因為其舉辦的時間、地點、對象、舉辦者、執行者等,而有不同的變化與稱呼,但一般民眾還是習慣性將「準備祭品,祭祀孤魂野鬼」的儀式活動,稱之為「普度」,常在農曆七月與醮典儀式中舉辦。

1.jpg

普度

▌祭品的吉祥寓意

民俗飲食在華人的飲食風俗中,有強烈的「趨吉」傾向,特別是節慶的飲食,都帶有祈求平安幸福,迎向光明的色彩,這些年節食品都有著祈求或是吉祥的寓意,如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發粿代表發財等。而在準備祭祀祭品,同樣具有這樣的傾向,如府城的普度祭品就是一例,像是祭品中的芋頭、粽子、甜粿、鹹粿、發粿、紅圓,及在三川桌與佛祖山前象徵「山珍海味」的鹽、糖、薑、豆等,都有其吉祥寓意。

這樣的吉祥寓意,通常是從祭品名稱的諧音而來,例如芋頭,民眾認為芋頭因為台語音近「好頭」,所以被認為具有「好頭路」的意義,因此在普度時也都會準備芋頭來取吉祥的意義,除了芋頭之外,由芋頭所製成的芋頭粿、芋頭甜湯也在普度場容易見到;另外粽子具有包「中」的含意;民眾所準備的發粿,因為「發」字而被認為具有祈求發財、發達的意涵;蘿蔔糕(鹹粿),則因為名稱類似「好彩頭」也在普度儀式中常見;而象徵「山珍海味」的鹽、糖、薑、豆等祭品,除象徵用山珍海味祭祀之外,更祈求以後享用不盡的「山珍海味」。

2.jpg

甘蔗與各式粿類

除了名稱的吉祥象徵之外,食物的外觀也是民眾吉祥象徵重要的一部分,如祭品中所準備的紅圓,其外觀為紅色圓形,同時因為名稱具有「圓」字,被認為具有祈求圓滿、吉祥之意;龍眼乾被稱之桂圓,有其團圓吉祥之意;而甘蔗一節一節往上生長,也有步步高升之意。

3.jpg

芋頭、龍眼

▌普度祭品的文化意涵

根據田野調查資料,可以統計出府城舉辦普度儀式時,每次都會準備一些必備的祭品,這些必備的普度祭品,除了三川桌上擺設的祭品外,一定會有龍眼、甘蔗、空心菜、三色粿、芋頭、粽子、甜粿、鹹粿、發粿、紅圓、白米等祭品,不同的祭品都有其象徵與意涵。

芋頭、粽子、甜粿、鹹粿、發粿、紅圓、龍眼、甘蔗等具有祈求與吉祥意義的祭品,在上段已經論述其吉祥的象徵,本段不再贅述此部分,但空心菜、佛手、三色粿等祭品,除有吉祥的象徵意義之外,更可以提供給好兄弟其他的用途,所以在此部分特別試述其文化意涵。

●空心菜

祭祀空心菜的原因有較多的說法,有民眾認為,因為空心菜的韌性高、不易斷裂,所以當好兄弟要將普度祭品帶走時,便能以空心菜作為綑綁的繩索;也有民眾認為肢體殘缺的孤魂野鬼可能沒有頭髮,而空心菜可以變化為好兄弟們的頭髮,或是作為食道等器官之用,讓好兄弟擁有完整的形體。

而由空心菜所煮的「空心菜湯」,因為人在過往成為鬼魂之後,如果沒有經過相關儀式(如放焰口),無法吃下任何食物,任何食物到口中,都會成火燒一般。有一說,因為空心菜湯屬於較清涼的食物,可以讓他們方便下嚥,滅口中之火。另外也有民眾認為,因為普度時都會準備讓好兄弟們食用的白米、煮熟的飯,因為有飯就應該要有菜配的原因,所以就準備空心菜或是空心菜湯來招待好兄弟。

但另一個說法認為乃是空心菜是廉價的東西,可以讓較「弱勢」的鬼魂吃到一些東西,因為較厲害的鬼魂都去搶較好的祭品,所以準備一些較廉的祭品,讓「弱勢」的鬼魂也能夠吃到一些東西,而府城因為此說法而出現了「做鬼搶沒甕菜湯」的俗語,諷刺人手腳慢或能力差,連作鬼都還搶不到最廉價的食品

4.jpg

空心菜湯

5.jpg

整把的空心菜,常與白米或金紙放在一起

●佛手、三色粿

「佛手」、三色粿是具有宗教意涵的祭品。佛手是一種作為手形的糕餅類製品,不管在佛教或道教施食的場合常出現,象徵觀音佛祖對於好兄弟伸出救贖之手,道長或法師在施食時拋出,不少民眾會爭相搶奪,據說食用後有保平安之效果。三色粿是由「摩訶」、必(裂)桃、紅圓三種粿類食品組成,其意義根據田野調查,多數府城人都知道要準備這三項祭品,但卻無法說出其意義象徵;在桃園、嘉義、基隆也曾見「摩訶」、必(裂)桃,但當地人也無法說出其意涵,需繼續觀察。曾有佛教師父說「摩訶」是佛教用語,所以推估與也是具有宗教意涵的祭品之一

6.jpg

佛手

7.jpg

三色粿

●「米糕棧」

「米糕棧」的糯米製品,是府城地區普度時不可缺少的祭品,此種由甜糯米所製成的六角型長條柱狀的食品,有時候會連同支撐的木板一同擺放於祭祀的供桌上。但現在為了方便製作與在儀式結束之後分給信眾,以及衛生的相關問題,都已事先分切包裝好。民眾認為米糕棧與甘蔗一樣象徵步步高升,但訪問臺南普濟殿旁製作的師傅,認為以前糯米與糖都是一般民眾不常食用的,在普度時準備這樣的祭品,一方面以隆重的祭品祭祀,一方面又可以品嚐這不容易取得的食物。

8.jpg

大型的米糕棧

●檳榔、香菸

檳榔、香菸也是臺灣民間習俗中,祭拜所謂好兄弟、陰間亡靈時所必備的祭品,所以民間祭祀的習慣裡,祭拜有應公、十八王公等在傳統觀念上屬於陰的對象及廟宇則通常會準備這兩種祭品。而普度的對象因為即是以陰間的好兄弟以及無主孤魂為主,民眾乃遵循這樣的概念在普度時也都會準備檳榔以及菸這兩種祭品。這兩種祭品的準備,其實也將現實社會的形象,投射在另一個世界之上,因為香菸、檳榔常常被當作某一種社會階層的形象,尤其是所謂的『兄弟』,必須要孝敬檳榔、香菸、酒等才不會來鬧事,而這與祭祀「好兄弟」一樣,希望不要來鬧事,所以檳榔、香菸等常出現在祭祀陰神或是孤魂野鬼的場合。

▌非食物類的擺設

除了上述偏重於食物的祭品之外,普度祭品中非食物類的擺設內容也同樣豐富,而這一部分的祭品又可以分為日常生活用品、賭具娛樂用品、以及玩具等三大類。生活用品類的祭品則有屬於日常清潔使用的物品,如:梳子、鏡子、香皂、沐浴乳、香水、牙刷等,以及扇子、簪花、口紅、針線、手錶等日常所需的物品,而準備這一部分祭品的主要原因,乃是民眾認為除了準備食物祭品以供好兄弟、無主孤魂們享用之外,因為好兄弟們長年漂泊在外,於是準備這些物品以供好兄弟們在享用大餐之前,能先梳洗裝扮、修補破損之衣物。

9.jpg

化妝品、針線、盥洗用具

除了讓好兄弟們能在梳妝打扮之後,盡情的享用民眾們所提供的佳餚美食之外,參與普度儀式的民眾們除提供好兄弟們酒足飯飽之外,也能提供各項娛樂,因此在供桌上可以見到如骰子、麻將、四色牌、賭金等的賭具,以及象棋、跳棋、撲克牌等休閒娛樂用品。此外,民眾或是廟方也會集資請戲班或是歌舞表演前來普度場表演歌仔戲等戲曲,或是象徵性準備紙糊的戲臺以供好兄弟們欣賞,讓這些遠道而來的朋友,除了飲食上的滿足之外,也能夠盡情的享樂。

10.jpg

娛樂用品

在臺灣漢人的信仰觀念中,枉死的好兄弟並非全部都是成年人,也會有在年幼時就往生的孤魂,因此在普度時有時候也會特別會這些年幼者舉行普度,就是前述所提的「囝仔普」。會特別在一部份的供桌上陳設各式小孩子所喜歡的玩具,如:皮球、模型車、腳踏車、玩偶等,由此可看出民眾在陳列的提供好兄弟們娛樂用品時,除了提供給成年無主孤魂們的用品之外,也同樣將現實世界中有大人小孩的區別認知概念,投射到不可見的世界當中,因此會特別準備專給年幼孤魂使用的娛樂用品。

11.jpg

各式小孩子的玩具

▌生熟食

在普度供桌上所擺放看似琳瑯滿目的食物類祭品當中,其實蘊含著一套漢人認知體系觀念的運作,在李亦園所提出的概念中認為漢人因為對於神明及上天的崇敬,以及因關係遙遠的緣故,因此會採用生的以及較完整的祭品(如:生的全豬來祭祀天公),而對於祭祀祖先或是亡魂的祭品,則因為關係親近以及重視程度較低的緣故,所以會採用熟食以及切割成小塊的食物來祭拜,因此漢人乃是以生熟、形體完整與較不全整的祭品來顯示出祭拜者與祭拜對象的關係疏近。

本文將李亦園的概念應用到對府城普度祭品研究,並在經過多次的田野調查與檢視分析,證明了府城地區在普度祭品上的擺設以及選擇上,上述的觀念的確在民眾之活動行為中得到相關的印證,如在前述所提到的供品陳設中,用來祭祀好兄弟以及無主孤魂的供桌部分之供品,則會放置大量已經烹煮完成、經過精心排盤的菜餚以及米飯、菜湯等。但是有些部分卻需要補充以及再思考,如全臺普度場都常見生的全豬,甚至其他重大祭神儀式有都會全豬,所以全豬在現代民眾認為是「大禮」,重大的儀式場合都會準備,以示儀式之隆重與表達最大的崇敬之意,並非只作祭祀遙遠上天之用。

另外在普度祭典中的「生」的祭品,除全豬之外,也會準備一份小的三牲,通常由豆乾、生豬肉、雞蛋組成,至於為什麼會準備生的小三牲,大部份的受訪者表示,因普度對象除鬼魂外,可能還有動物靈魂,這部分祭品是用來祭拜動物靈的,所以關於李教授對於漢人祭品儀式的說法,可能需要在更多調查,提供更多的資料的補充,以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另外神興宮施誠興先生除認為這份生食為祭拜動物靈之外,還會將小三牲擺在祭品最後面的佛祖山下,乃是以生的祭品代表「不熟」,代表普度之後,人與受普度的對象關係到此為止,因此同時擁有生熟兩種祭品,也代表人與這些陰魂微妙的關係。

12.jpg

在沐浴亭外生的小三牲

13.jpg

佛祖山前的素食祭品

在田調過程中也可以見到一些由民眾或寺廟所舉行的普度場中,會在佛祖山的供桌上放置三牲或是五牲,但是這些擺放在佛祖山前用來祭祀佛祖的三牲或是五牲大都是豆皮或是麵包、沙其瑪等素食原料所製成。而使用這些素食祭品的原因,乃是民眾認為佛祖是佛教的神明,因此在祭祀時便不宜使用葷食來祭祀,因此從普度場中祭品的選擇,臺灣民間信仰中佛、道宗教觀念融合的情況也由此可見一斑。

▌從祭品想像另一個世界

透過這些祭品,我們也可試著去理解,這些準備祭祀的人,如何去建構與想像另一個世界。人類會將現實世界中的情況構築成對不可見世界的想像,因此人們便將日常生活中對於衣、食、娛樂的需求投射到所想像的神靈世界,漢人除了將不可見世界的想像與現實世界中的需求於普度活動中連接之外,在普度活動中也同樣可以看到漢人對於弱勢的關懷,從普度場中特別設置的囝仔普,就能夠瞭解到在漢人的想像中,不但將人世的一切轉換投射到不可見世界,甚至也將現實世界中大人、小孩的區別認知一樣套用到陰間亡靈世界,而且因為有年幼亡魂存在的觀念,府城民眾擔心年幼亡魂在與其他亡靈拿取祭品時會得不到祭品,所以還貼心準備較低的供桌以及區域,特別提供奶瓶、玩具等供品來祭祀年幼的亡靈。而設置的佛祖山與大士爺的緣故,乃是希望恭請觀世音菩薩、由菩薩所化身而成的大士爺前來坐鎮,希望能夠在神明的監督之下,讓前來的無主孤魂能夠遵守秩序,使每一位前來的各路好兄弟們不論男、女、老、幼都能夠公平的享受民眾供奉祭品。在這一個世界其需求,食衣住行與人間無所異,而在另一個世界有老弱婦孺,也有不公平,所以也必須透過大士爺來維持普度場合的秩序。

準備盥洗用具,則因這些客人是遠道而來,另一個世界距離這裡是遙遠的,當然那裡的環境也不好,因為不是在外遊蕩,就是在地獄所苦,所以必須整容一番;而也因為在外遊蕩所以物資不豐富,在地獄受苦,所以衣食不足,故準備豐富的食物滿足祂們;而會成為「好兄弟」,成為孤魂野鬼,在漢人的認知中,一部分是屬於非正常死亡,身體上多少有部分受損,想像其身體不全、形體殘缺,所以在祭品中的空心菜、龍眼,就成為修補的用具;而也因為祂們在外遊蕩,具有「野性」,或是因為犯錯而到地獄受苦,其形象如同人間所稱的「兄弟」一樣,讓人又敬又怕,但是有付出,必有回報,所以在現實社會中兄弟煙不離手,口嚼檳榔的形象,讓檳榔與煙也出現在給另一個世界的「兄弟」,對於孤魂野鬼,閩南語稱之為「好兄弟」,除有此一之外,當然也帶點尊稱與拉近關係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