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吳明勳(安平地方文史工作者)
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7月的普度祭典是在農曆7月9日舉行,這一天廟前普度場上會高掛起12盞普度公燈,並於運河旁搭起了高聳的「孤棚」,故靈濟殿的中元普度,又有「孤棚祭」之名,這也是港仔尾社靈濟殿7月普度的特色。
靈濟殿普度之所以會搭起這樣高大的孤棚,據故老相傳,始於清咸豐2年(1852)。
一位名叫陳柱的港仔尾人,時任安平碼頭工人,因與府城五條港碼頭工人發生爭執,誤將對方擊斃,因罪入獄,事後港仔尾社鄰里居民,到處奔走盼能為陳柱開脫殺人之罪,經多方奔走請託後,陳柱於隔年(1853)獲得釋放。此事能如願解決,港仔尾社民眾將功勞歸於神明與老大公庇佑,從此農曆7月普度時,便會特別搭起高大孤棚,讓更多遠處的無主孤魂、滯魄能看見,前來接受供養普度。
篙串
是立於孤棚上的祭品,因祭品串綁於竹篙之上而得名,篙串各地台語發音近似,唯在文字上寫法不同,靈濟殿孤棚祭簡介中寫「篙串」,國家文化資產網亦寫「篙串」,同治10年(1871)的《淡水廳志》中寫「孤淺」,宜蘭頭城搶孤則寫「孤棧」。安平港仔尾社靈濟殿的篙串,是將竹篙的一端剖開成4片,固定於竹籃上,祭典前廟方將其置於廟前廣場樹下,讓有需要的民眾取回串綁祭品,於祭典日下午抬至孤棚底下,由工作人員將篙串綁至孤棚上。
孤棚
靈濟殿的孤棚與頭城、恆春的孤棚不同,只作祭祀之用,不提供搶孤競賽活動。孤棚由5大木柱支起棚架,高約45公尺,棚架上除綁有信徒的「篙串」外,棚架上四角落則會綁上廟方的「空心菜篙串」,與懸掛1隻豬。並從孤棚上的香案桌前,拉一白布由上而下延伸到運河裡,作為水中孤魂溺魄上岸之路;而孤棚下的男女沐浴亭,則是讓上岸的孤魂溺魄梳洗之用。
普度
在孤棚祭的普度儀式上,是由「安平道壇」與「人和街道壇」輪流擔任,雖然每年負責的道壇不同,但祭典儀式大致相同,包括了請神、請孤、巡筵、開普、登座說法化食、送孤化紙等。
孤棚祭的祭典是從晚上7點展開,道長先引領道眾與靈濟殿眾委員、信徒等,於廟內焚香禮拜,向諸神稟報普度儀式開始,並宣讀疏文;之後,眾人再至佛祖山前,焚香奉請觀音佛祖、善財、龍女等神祇,接引有靈無祀男女孤魂滯魄等眾,來到華筵接受普施供養。
完成請神儀式後,道長引領眾人,依序往普度場川頭、孤棚、簳仔普川頭等處巡筵,並為普度開香。在這過程中,於孤棚下進行普度開香時,廟方工作人員會由運河端開始往孤棚方向,將香插於白布(魂路)兩側,引領水中孤魂溺魄上岸,這也說明了這孤棚上的祭品,是供奉水中孤魂溺魄的,而廟方人員亦有孤棚上的祭品,是讓有本事登上孤棚的鬼魂享用的說法。
在安平的普度祭典,高功道長「登座說法」、「化食科儀」大同小異,唯安平港仔尾靈濟殿的慶讚中元普度,都要於晚上11點15分(隔日子時)過後才能收普,故常見道長在普度壇上,以分段中場休息方式,來拉長「說法」、「化食」的時間。
時至晚上11點15分,主任委員於三川桌前擲筊杯請示,獲得聖杯允示普度圓滿時,隨即進行送孤化紙,而此時靈濟殿同樣也有著,將佛祖山紙糊觀音大士,送舊留新的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