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的記憶與儀式:雲林口湖牽水「車藏」

洪瑩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約聘助理研究員)

    雲林縣口湖鄉每年在農曆六月初七、初八舉辦祭拜「萬善爺」的相關儀式,其中又以六月初八下午在蚶仔寮萬善祠、金湖萬善爺廟所舉辦的「牽水車藏」儀式最為知名,並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相關儀式是為紀念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在雲嘉沿海所發生的大水災及後續疾病所喪生的民眾。

一、雲嘉沿海水難的集體記憶與祭祀

    清代水患之後就地埋葬,形成數個較大的墓塚,但因為水患、遷建等因素,最後整合為兩個大的墓塚(蚶仔寮萬善祠、下寮仔萬善祠),並在當時興建小祠祭拜,而後在民國四十六年(1957)因為金湖地區居民到蚶仔寮萬善祠祭拜不便,故在金湖另建金湖萬善爺廟作為祭拜場所,形成目前口湖鄉主要的三座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祠、金湖萬善爺廟、下寮仔萬善廟,成為主要祭拜的場所。

    臺灣西南沿海因為地理因素與長期開發所造成的影響,水患一直是所必須面對問題,所以每次的水災時,連結長期以來的歷史記憶,所以雲嘉地區對於此場水患的記憶,一直透過儀式與天災,反覆被提醒與紀念。每年農曆六月的相關儀式,包含各種祭拜與佛道儀式,皆是透過民俗與宗教的儀式,度化清代水難與長期災的受難者,尋求民俗與宗教上的慰藉。

 

圖片1.jpg清代萬善同歸塚

 

二、牽水「車藏」儀式

     牽水「車藏」儀式是道教度亡功德儀式的一環,常見於彰化到屏東沿海區域,我們常聽到的口湖牽水「車藏」,其實是一連串儀式中的一環,因為在雲嘉不同聚落有不同祭拜儀式,口湖蚶仔寮萬善祠還保持以雲嘉地區傳統道教功德儀式進行,其做法為一晝夜的功德儀式(一朝宿啟,從前一天下午開始到隔天下午結束),包含發表、引魂、放水燈、放赦、牽「車藏」、普度等眾多儀式。

     除各種祭拜儀式外,牽水「車藏」儀式是最受矚目的儀式,「車藏」是道教儀式器具的一種,是長條空心柱狀體的糊紙,作為牽引亡魂的儀式器具,由道長進行相關儀式,包含起「車藏」、牽「車藏」、倒「車藏」等儀式,主要透過牽「車藏」度化亡靈,祈求超脫地獄苦海,但是附近居民會「寄付」眾多的「車藏」,來作為集體超度先人的儀式器具,成為目前壯觀的場面,也是與台灣其他地方儀式最大差異。

  

圖片2.jpg

信眾奉獻眾多的「車藏」(轉「車藏」)

圖片3.jpg牽「車藏」儀式

 

三、現代轉化與詮釋:觀光與國家文化資產

    我們常聽見口湖牽水「車藏」儀式,其實是指整體一個環節,來作為整體祭祀儀式的代表,而其祭祀水災的受難者:萬善爺,從集體到個別神的出現、從萬善同歸到戰水英雄的形象塑造與轉變,說明其信仰隨著時代改變,從對於神明與傳說的不同詮釋,說明傳說的產生與加工,都反映民眾對於信仰的需求,而近年口湖的牽車藏儀式也從災難儀式開始到文化活動,都對於傳說也有不同的詮釋,而地方文人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每隔一段時間即推出書籍,反覆地強調這些故事,也不斷看見傳說的添加與轉變,當然焦慮、提升、宣傳都是背後的動機,而這些文人所書寫的文本,都代表不同時代社區集體需求的回應。

延伸閱讀
〈傳說與造像:口湖地區萬善爺信仰的轉變〉,收錄於《牽水車藏:災難‧重生‧信仰》100年度牽水車藏(狀)無形文化資產研討會論文集,陳逸君主編,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出版,頁69-126,2012。